漫话民间戏曲,打开时光深处的记忆
文/赵群山
说起我们村的唱戏,上了年记的老人忍不住“啧啧”称赞,忍不住提到五、六、七十年代由豫剧到京剧交替上演,古装戏现代戏直到后来的样板戏轮番登场,不仅造就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人材,也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无限的欢快和喜悦,给那个年代的群众文化生活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但,你可知道,经年累月的戏曲演唱,饱含了一代戏曲爱好者们多少苦辣酸辛?
谁都不可否认,那个年代的唱戏是村里最有嚼头的文化看点,是最有价值的文化记载。简直可以说是一部村庄戏曲史了。说起来时间并不算长,大体可以从解放初期算起,直到改革开放这么一段时间。但要把它记得清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眼见得那些老戏迷们一个个过世,一个个馨香的故事随之而去,我不免产生惋惜之情。于是,只能找几个还健在且常年在家居住的戏曲朋友们了解点情况,只能算是微乎其微的材料,绝不会达到揭一页而知全貌的效果。
现在,就让我们打开时光深处的记忆,就这个话题漫漫道来。
一 艰难起步
追踪寻源,最早追溯到上世际的三、四十年代,村里有几个能唱淮梆戏的人,他们搭伙在一起哼唱逗乐,组成了一个在戏剧界被称为窝班的架构。这个窝班的领班人叫赵永文。
我本家的四伯就是一个能唱淮梆戏的高手。一直到后来大集体时,他高吭的老淮梆声腔唱出的《打南阳》、《上门楼》,总能给沉闷的田间带来一丝欢乐。除此之外,郝素行、刘连达、范德贵、刘家喜等都是这个窝班的积极拥立者。排练的主要场地就在永文家的街屋,演出在舞楼、祠堂或者在街上。
据传,那时戏班子里已经有了必个可少的服装道具,遗憾的是这些服装道具都在灾荒年间失落了。1942年,村里人大都逃荒去了。永文在临走时,心里惦记着来之不易的行头,担心被火烧了,更担心被土匪抢了。思想再三,最终把这些行头一筐筐吊到一个废井里,用一块大石头严严实实封好了井口。他想到,出门逃难不会久长,仨月俩月,一年半载就会回来了。又谁知,由路不由人,也知道家乡的灾情、匪情一日紧似一日,回来也没好日子过。挨到三年后日寇投降,喜滋滋往家赶,待从井里收起那些行头时,一看傻了脸——全都腐烂了!当时永文的心啊,哭天没泪,疼痛到了极点。
刚解放那会,洛阳一带的曲剧传到黄河北岸,村里便有几个能随之哼唱的。不过,那时还没有正式形成曲剧,村民们管它叫钉缸调。主要演员有刘红田、赵宗杰、刘家富、赵宗煌、赵功云等。据说,他们曾经搭台在老舞楼上唱。赵功云那时还小,专管一种形似牛角的油灯,人们管它叫老鳖灯。就是这个赵功云,后来一直担任剧团的团长,为我们村的戏曲文化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伴随着新中国前进脚步,人们心中普遍涌动着昂仰向上的时代激情。村里的年轻人发起组成一个剧社。演出的剧目主要有豫剧、越调、曲剧、淮梆等。一开始,演员们中没有一个有过登台演戏的经历,完全凭着对戏曲艺术的追求,靠观摩、借鉴,自导自演了一些剧目。现在,人们已经说不清最先排的是哪出戏。据一些老人回忆说,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三年底,我们村老舞楼上先后上演的剧目有:
越剧:《王贵和李香香》刘保元饰王贵,刘平川饰李香香,赵永江饰崔二爷。
豫剧:《三不愿意》陈国太饰八儿;《天河配》刘素荣饰织女,刘大群饰牛郎,赵功云饰大牛,孙桂芳饰牛嫂;《茶瓶记》刘大群饰单宝童,刘素荣饰龚秀英,刘平贵饰寇准;《韩琦杀庙》赵功云饰韩琦,刘平均饰秦香莲,赵功佩、刘小贤饰玩童。
一九五四年春节,又有几出新戏在舞楼登台亮相:
豫剧《生死恨》韩玉娘由刘素荣扮演,程鹏举由刘大群扮演,张万户由赵宗立扮演,马二虎由赵功佩扮演。
豫剧《游龟山》田玉川由刘大群扮演,胡凤莲由刘素荣扮演,卢林由赵宗立扮演,小郎由赵宗泽扮演,董威由刘平贵扮演。
豫剧《夜审周芝琴》周芝琴由刘素荣扮演,吴凤奇由赵秀兰扮演,郑小旺由赵功佩扮演,阎冯氏由刘平均扮演。
这几出戏较前一年已经有了明显的起色,为春节增添了欢快的气氛。最值得夸赞的是《生死恨》中马二虎的扮演者赵功佩,十岁顽童第一次登台就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他滑稽的扮相和舒臂弓腰的架式赢得台下一片叫好声。
那是刚刚解放的初期,青年员更愿意接受新社会新文化新文艺的理念。一但有了反映新时代理念的剧本,他们的创作热情就会如日中天。比如一本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传到村子里后,演员们连夜赶排,五天就排成了,不仅在舞台上演,还把场子摆到了大街的十字路口。
接下来排练豫剧《清官册》,由赵功佩饰寇准,刘小贤饰寇夫人;《打渔杀家》,由赵功佩饰萧恩,赵功琴饰萧桂英。
紧接着,剧社排练了豫剧《折聚英》。这部根据孔厥小说《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改编的现代戏,最初由王铁夫、曹克英改编成评剧,在东北解放区上演,再后来被移植成豫剧、评剧等剧种,在全国各大解放区上演,极大鼓舞了解放区人民翻身得解放的斗志。一九五五年,我村剧社第一次排练此剧。由刘素荣饰折聚英,刘家福饰折老爹,刘平均饰折母,赵宗芳饰高狗儿。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六三年第二次排练此剧的时候,是被作为政治任务排练的。那时剧本已经失落,而演员们大都忘记了戏词。驻村工作队队长,当时的副县长郑世杰把重新编写剧本的任务交给了本村青年赵大伟。由他一个个请演员对台词,实在记不清的,他就根据剧情填了新词。
那时唱戏条件忒差,连起码的服装道具都没有。每次演出都得到县社和外村的剧社去借用。有的实在借不来,就七拼八凑借用通常穿的衣服褂子。据说,赵功佩演马二虎和嘎子时,就是穿着随身的袄子。唱京剧时,服装行头成了更大的难题。以至于演出《空城计》时,演司马懿的演员赵传义只能穿旧时的黑大褂子,让人啼笑皆非。还有,演《折聚英》时,使用的枪械成了更大的难题,是郑县长出面向县武装部借来的真家伙。甚至于演员卸装没有擦脸油,只得从自家带点食用油来代替。
这种含酸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全体演职员们集思广益想办法,多方筹资找门路。应该说,剧团的大部分家当,主要来源于老戏们集资筹资置办的。集资筹资的渠道,有是靠演员们卖了家里的萝卜、红薯兑来的;有是靠演员们到生产队和群众家里募捐得来的;有是靠演员们拾麦子或做义工挣来的;还有是在老坟沟开荒种菜得来的。大家还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的精神,出主意想办法,手功制作戏装。比如说那些缎子衣饰是大家兑钱买来料子后,让老婆一针一线缝制的;乌纱帽,大家利用西瓜或者兑臼杵作备胎,在上面一层层糊上纸,再在表面贴在黑纱或黑绒布;做靴底,为了达到轻便的效果,除了采用传统一层层纸糊成外,还利用老桐木做模型,做成的靴子既灵便又耐用。
还有一种是戏曲爱好者们捐献的。五十年代中期,村民陈文俊在西安做生意。但他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村里的戏曲事业。当得知因戏装缺泛而不能出演的情况后,特意自费从西安买了几套戏装寄回来。今天的人们或许不会想到,在那个物质条件生活条件都十分困难的年代,他能节衣缩食,为村里戏曲事业做如此贡献,这种精神多么难能可贵!
范德贵是最早的戏曲搭班人之一。赵功佩给我介绍范德贵时情绪有点激动:“61年,剧团排练了《华容道》,戏排好了,可关公穿的‘文明靠’借不来,眼见排成的戏不能出演,剧团上下人人着急。大家决定买,花多少钱也要买!范德贵自告奋勇徒步进城,可卖戏装的店里也没有,人家答应从洛阳进货。等到来货那天,范德贵天一亮就进了城,他是去看一看货来了没有,一看货到了,心喜狂热,折身就回来拿钱。等到家时才想起没问人家多少钱。剧团领导给了他一个约数,他回转身又往城里去,满心喜悦交钱领货时,掌柜说钱不够!这范德贵顾不得肚子里饿得难受,问掌柜要了口水喝了,折身又回。第三次进城,拿到了货,回来时已是月上枝头了。”他是剧团中最可信赖的保管员。人们都还记得,每年的春秋两季,他都会一箱箱搬来搬去,一件件凉晒后,又一件件迭好装箱。他把所有的行头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直到他重病在身,还念念不忘提醒别人记着晾晒那些来之不易的家当。
另外,那时演戏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戏迷朋友给我说,“那时唱戏,没有把待遇看得太重,完全凭着一股子热情,凭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干劲。”他们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九六二年春天,剧团排练《定军山》。因为生活条件差,演员不得不饿着肚子排戏。那天,剧团里给每位演员发了一块豆饼。排到第四场,演韩浩的刘国庆嘴里含着一块豆饼,吐不舍吐,咽又咽不下,舌头在嘴忽卵着。出场后先自报姓名,再道白:“就此前往,就此前往”,下场了。功云团长撵到幕后,重重地敲了他一锤。
这只是演员们排戏过程中的一件小插曲,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当然还能举出很多很多的例子。即便如此,大家演戏的兴趣一点也没有减退。
二 改头换面
当最初的豫剧正在激情上演的时候,一些上了年纪的戏曲爱好者出于对京剧的喜好,开始了摧生京剧的萌芽。
最热衷于京剧创建的莫过于刘宗谦、刘宗森、郝素行、赵传义、陈钦民、刘家喜等人了。五十年代中期,他们这些人大都在四五十岁左右,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老戏油子。特别是刘宗谦(字益如),解放前在蚌埠做生意,整日忙碌在合肥、南京等地,受当地京剧的影响至深,对京剧各种流派的唱法烂醉于心。一九五五年入社之后,刘宗谦曾一度给生产队喂牲口,闲暇之余,常在马房院的院子里拉一把京胡,有时也会自拉自唱一段京戏,不由得就有一帮孩子哄他。每到夜里,更有几个痴迷于京剧的人深更半夜围在他身旁,有想学唱的就跟着哼几句,实在不会唱的就只管树起耳朵听。由济源市文化局牵头编写的《济源地方戏曲史志》中,曾记载了刘宗谦在饲养院教戏的故事。不但组织赵功佩、刘守顺等人抄剧本,还拿马瓢、搅料棍做道具,进行排戏。第一次排练京剧《空城计》,由刘宗谦饰诸葛亮,赵传义饰司马懿,赵功佩、赵天佑饰老军。毕竟那时候京剧还不够普及,懂得的人少,能唱的人更少。因而,只能排一些折子戏。但,正因为不普及,才吸引了十里八乡的老戏迷们来“看稀气”,《空城计》一炮打响。
京剧对于原来的豫剧如同一次割头换面,正在受着老人们的钟爱,也倍受外村老戏迷们的捧场。司鼓乐队伴奏有赵功云(司鼓),赵功义(黑蛋/大锣)、刘俄升(二锣)、赵功义(板胡)、赵功玉(二胡)等。遗憾的是缺少一个更加内行的老师做指导。毕竟刘宗谦他们戏路子还不够宽,排练大戏还显得捉襟见肘。正在他们穷于应对的时候,有个叫史闻达的琴师爷来了。就像天上飞来的金凤凰,给我们村的剧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史先生原名史文海,是本县城关人,此前曾就职于石家庄某京剧院,不但能拉一把京胡,而且还有多年演胡子生的经历,是具说学逗唱于一身的行家里手。
史先生一来,剧社里平添了一股生气,从此改称京剧团了。与此同时,剧团得到了村农业社的大力支持,逐步置办了幕布、行头、道具。
史先生是程派艺术的积极追随者,同时融合了马派艺术之精华,多年力练的精准唱法叫很多的戏迷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在武把方面更能把民间武术散打的功夫融合到舞台艺术的一招一式之中。史先生来后,首先排练了《捉放曹》,由刘忽律饰曹操,刘守顺饰陈宫,刘宗森饰吕伯奢。后来,刘忽律、刘守顺先后参加工作,曹操的角色一度由刘中和扮演,陈宫的角色也改由李延林来演。史先生还亲自到县剧团请来了的冯山林老师,两人合作排练了三国戏中的《甘露寺》《群英会》《战长沙》《反西凉》《定军山》《华容道》《失空斩》等。
不久,从开封来了位叫雷天声的先生。雷先生曾是京剧大师萧长华的得意门生,以唱丑角著称。且能拉一把“一等一”的京胡。剧团有了雷先生的加盟,无疑是如虎添翼了。两位琴师爷同台教练,同台拉弦,甚至还同台演出。京剧《捉放曹》就是他们合作的经典剧目,一个演曹操,一个演陈宫,真叫乡下戏迷们领略了名家名角同台演出的高超水平。
现在,我们已经无从知道史、雷两位先生为何落难到此,只知道他们都是由刘宗谦牵线而来的。或许两位先生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都有过自己的难言之隐?或许刘宗谦和他们都有过忘年之交?不管怎么说,史、雷两位先生还是落脚于我们这个富于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村庄里,为我们村的文化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才华。基于此,我们不仅应该感谢两位先生,更应该感谢莫莫不闻呕心沥血为村民做贡献的刘宗谦。
科班出身的两位琴师爷戏路子宽,念唱做打样样精通,合作排练的剧目就更多了。如《阴阳扇》《拾玉镯》《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打登州》《贺后骂殿》《打龙袍》等。
除了认真教戏以外,两位琴师还注意发现和培养人材,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发展前途的戏曲人材。如赵功佩、刘守顺、赵功琴、赵竹梅、李延林、刘平金等。作为后起之秀的赵宝华、赵世平、赵宗华,刘小华、朱自立、郝龙升等,成为后来样板戏的主要成员。在选拔人才方面,因材施教,择机而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刘中和、赵德亮两把京胡,使得他们在后来的现代京剧样板戏中起到了独当一面的作用。
“两位老师待人和善,教戏时不厌其烦。”赵世平给我这么说,“有一天,两位老师派人把我叫到民中的一间小屋里,一人拉弦,一人表演,教我学唱‘劝千岁……’一段戏,整整教了一下午。像这样的情况多得去了,很多演员都被老师单个教练过。”
这一时期,我村的京剧演唱曾经声名远扬,唱响济源城乡各地,甚至应邀到沁阳孟县去演出。〈济源地方戏曲志〉记载:从1959年开始,县里组织春节文艺会演,除县剧团外,来自各乡的豫剧、京剧、怀梆、曲剧、越调五大剧种十四个业余剧团,在县城四个舞台轮番唱“对戏”,各展其长,争艳斗丽。县城观众每天拥有万人以上。而我村以京剧为特色的剧种首次被特邀到县城接受全县人民的检阅。以后每年的春节县里都要举行文艺会演,而我们村的京戏都在被邀之列。
一九六三年正月应邀到县城露天广场作汇报演出,参加演出的单位还有思礼、克井、梨林、辛庄、承留等公社的代表队。我村首场演出《刀劈三关》,搏得观众阵阵喝采,而后加场演出《定军山》,受到广大观众的极大好评,受到县委宣传部的特别嘉奖。
尽管两位琴师为我村的戏曲事业做出了艰苦努力,但他们的待遇却叫人听起来含酸得很。史先生在村里呆了七年,雷先生呆了八年,村里很少给过他们什么报酬。他们的生活是靠村里供养的,靠戏迷朋友从家里拿来的,或者到生产队讨要来的。他们的食物无非是红薯、小米、白菜、萝卜……有什么就吃什么,从来都没有嫌弃过。有一段时间,大家发现雷老师光吃小米饭却不配菜,一问才知道二十多天前都没油了。如今,人们还在怀念两位艺术大师,怀念他们为我村戏剧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和丰功伟绩,怀念他们为艺术事业仔仔不倦的高尚情操。
三 出类拔粹
在东轵城村,若要问起,当年唱戏那位演员的成就最高,人们会异口同声说出一个名字——赵功佩。
赵功佩(幼名兴才),他是剧团中演生角的,无类小生,老生,红生,胡子生样样不隔手。他出类拔粹的演技不仅能称得上剧团的中流砥柱,还是远近闻名的“金嗓子”。记得一九九八年,我到孟县赵和乡去办事,街上的几位老人和我说起当年来我们村看戏,“情愿走几十里路,摹名就是去看人家赵功佩唱戏的”。
他最初还演过丑角。那是五三年至五五年间,那时他十一二岁。剧社里正排练豫剧《生死恨》。所谓的演员都没有过演戏的经历,算是七拼八凑的戏班子。当大家正为剧中的马二虎的角色犯愁的时候,人们发现挤在人堆里的小兴才。众人异口同声地推荐他上场试试,一试,就叫人感觉身手不凡,是块天生的料。他后来还演过豫剧《夜审周芝琴》中的郑小旺,滑稽的扮相更是让人捧腹大笑。了解真相的人说,除了他的天赋以外,还得益于他的爷爷。爷爷虽然从来没有演过戏,但对于唱戏的行当一点都不陌生。说,最初的功法、唱法全是爷爷教的。
史先生来后,一眼便发现了赵功佩“前途不可限量”。一边老师慧眼识珍珠,一边毕恭毕敬口口称先生。赵功佩在史先生的耐心条教下,演技不断得到提高,戏路子越来越宽,角色越来越多,成了名副其实的“挑大梁”的主要演员。他先后参与排练过十多出大戏,塑造了如关羽、周瑜、赵云、黄忠、马超、诸葛亮、雷万春、萧何、杨延昭、岳飞、蔺相如、王莽、寇准、萧恩等诸多人物形像。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当年给剧团画布景,常给演员画妆的刘读超,给我说起赵功佩,夸他“少年英才,天生丽质,唱时声情并茂,做时文武兼备,在方圆百里间独树一帜。”他随口道出当年写的七律:
适龄登台显才华
梨园后辈活愧煞
二虎舒臂工架好
小嘎摆头扮相滑
追信萧何白首赞
抖冠公瑾黄童夸
四功五法千遍练
剧团更添一奇芭
村里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功佩唱戏的故事。比如:一九五五年修郭庄水库时,我村剧社应邀到工地慰问演出。戏到快开场时,却不见了演二虎的他。剧社派人四处寻找,原来他正在离水库工地五六里远的西轵城舞台前看戏呢。他当时十一二岁,痴迷于戏中的情节,全然忘记了自己还有任务在身。在来人好说歹说央求下,才跟着来人往回跑。因为路远跑得累了,来人只好背着他跑,总算赶上了出场的时间。
他上初中时,功课比较紧,
剧团唱戏还总排他的主角,因而每到古庙会、年节日,或者到某地去演出,村里就不得不去学校帮他请假。因为,许多百姓从老远赶来,摹名就是冲他来的。假如误了看他的戏,回去的路上,就少了好多话语,甚至走路都提不起劲。
功佩被称为“金嗓子”,他发声自如字正腔圆,幽雅动听的唱腔总能给舞台增加十倍的气氛,让人听得荡气回肠热血沸腾。
戏迷们都还记得在赵村演《群英会》时观众冒雨看戏的情景。那天淅淋淋小雨下个不停,剧务打算终止演出,可观众们却齐声嚷嚷:“你们只管唱,我们顶着雨看,没事儿!没事儿!”还有,在县广场演唱《定军山》,舞台下纷纷扬扬飘起雪花,观众搓手跺脚就是不肯散场。老将黄忠(赵功佩饰)唱罢“到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台下观众“好,好!……”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台上敲锣的刘俄升看傻了眼,一时竟忘了自己的职责所在,急得司鼓领班赵功云抻手就照他头上敲了一锤。读超在一首诗里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阳春三月一片霞
古会偏爱少年花
三场生还周萧雷
五虎复活黄关马
泠泠声腔滞锣鼓
凛凛风神咽唢呐
最是隆冬定军山
大雪纷飞犹征沙
遗憾的是,赵功佩没有一条道走到底,最终没有在戏曲舞台上大展宏图。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因唱戏屡屡矿课,但他刻苦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最终成就了他的学业。他于一九六四年考入北京水电学院,成为当时村里屈指可数的大学生。再后来,他当上了济源县水利局局长、济源县政府市长、焦作市政府副市长、政法委书记、政协主席。他在政府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做老百姓心中的“青官”,被广大干部群众树为“清正廉明”的榜样。他让家乡的人们为之自豪,让后代子孙为之敬仰。
四 硕果累累
六三年至六五年,围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反映新时代新潮流的新剧目在各地纷纷上演。我们剧团也开始顺应时代潮流跟着转进。前面提到的豫剧《折聚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产物。此外,豫剧还排练了《社长的女儿》、《血泪仇》、《沙岗村》《朝阳沟》、《白毛女》、《夺印》、《山乡风云》、《游乡》等,让那些热衷于豫剧的演员们如赵宗泽、赵秀兰、赵宗芳、孙桂芳、韩庆华、刘小珍等在这些剧目中一展才华。
与此同时,代表着旧传统的“才子佳人”戏在“社教”中并没有被禁止。因而在较短时期内,剧团渡过了京剧、豫剧两大剧种并存,相互借鉴相得益彰的密约期。
京剧《阴阳扇》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阴阳扇》(又名李慧娘),由赵功琴饰李慧娘,赵竹梅饰裴舜卿,赵功国饰判官,李延林饰阎王爷。如果说是李慧娘坚贞不屈的性格成就了赵功琴高超的演技,倒不如说是赵功琴柔弱的性情更适合于李慧娘这类角色的戏。当然这话也未必全对,比如说她演《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就是一个性格刚强泼拉之人。她是演正旦的,塑造了《甘露寺》中的孙尚香,《十五贯》中的苏戌娟,《汾河湾》中的柳迎春,《法门寺》中的孙玉姣等诸多人物形像。因此说,她也是剧团中“挑大梁”的演员之一。
这一时期,是京剧快节奏大幅提高的阶段,当然也是大获丰收的黄金时期。你从下列剧目中就可看到当时京剧团队的兴盛和发达,同时还能领略到一代戏曲演员昂仰向上的精神风貌。仅三国戏就有如下剧目:《捉放曹》、《甘露寺》、《华容道》、《群英会》、《定军山》、《长坂坡》、《战长沙》、《反西凉》、《借东风》、《空城计》等。
另外还排练了不少有代表性的剧目:《十五贯》、《刀劈三关》、《义服杨再兴》、《萧何月下追韩信》、《清官册》、〈打渔杀家〉、《穆桂英挂帅》、《辕门斩子》、《秦香莲》、《打龙袍》、《打登州》、《洪羊洞》、《汾河湾》、《春秋配》、《法门寺》、《拾玉镯》、《文昭关》、《锁五龙》、《将相和》、《贺后骂殿》、《白蟒台》、《高王过关》、《秦雪梅吊孝》、《秦雪梅闹书馆》等。
这其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位主要演员外,参加演出的还有:刘平金、刘中和、刘老安、赵德亮、刘平均、赵功国、赵吉星、赵中和、赵世平、赵国全、赵宗华、赵功民、赵功瑶、赵立国、刘连书、赵功镇、郝龙升、刘国庆、刘老土、李前西、刘天印、赵留根、陈海亮、刘江、韩庆华、刘连虎、刘家华、朱自立、赵谷元、刘小贤、刘翠荣、赵竹梅、赵宝华、张小三等。
在众多的演员中,决不乏姣姣者。譬如曹操的扮演者刘中和,蒋干的扮演者赵德亮、判官的扮演者赵功国,高王和包拯的扮演者刘老安,贺后的扮演者刘小贤等。
刘平金更是一个出色的好演员。他是两位琴师在村时重点培养的一名须生演员。在《辕门斩子》《洪羊洞》中饰杨六郎,在《群英会》中饰鲁子敬。他圆润浑厚气贯长虹的声腔,一字一顿紧扣板眼的唱法,叫人听起来心境大开如醉如痴。
在剧团从始至终的发展过程中,还先后出现了几位男女反串的演员。有的是前期自学的,有的则是在两个琴师的耐心培养下成长的。如赵宗芳(女)在《社长的女儿》中饰蒋为民,在《折聚英》中饰高狗儿;赵竹梅(女)在《阴阳扇》中饰裴舜卿,在《穆桂英挂帅》中饰杨宗保;刘翠荣(女)在《贺后骂殿》中饰赵光义、赵国全(男)在《甘露寺》中饰吴国太,在《红灯记》中饰李奶奶,在《沙家浜》中饰沙奶奶;赵谷元(男)在《沙家浜》中饰阿青嫂;张小三(女)打登州中饰王伯当、在《沙家浜》中饰程书记。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拾玉镯》《法门寺》中媒婆的扮演者刘平均(男),那身段,那扮相,那道白,那唱腔,总能给舞台带来轰动效果,给今天的老戏迷带来美好的回忆。
五 宏扬样板
十年动乱期间,“才子佳人”戏被一律叫停。那个令人痛心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让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统统埋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标志着京剧革命的现代京剧样板戏异军突起,一枝独秀,唱响祖国大地。应该说,它是那个年代的文化奇芭,是社会主义前进路上的朝阳。但,历史证明,用新时代的暑光来掩盖传统的美好,割裂古代文明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一九六五春节,京剧《芦荡火种》(沙家浜)《革命自有后来人》(红灯记)首次在我村舞台成功亮相,以及后来的《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在不同场合成功演出,把我村剧团的成长壮大推向又一个高潮。
一大批有志青年,带着火热的激情投身于京剧革命之中。如刘家东、李小强、刘得财、陈来福等,虽然他们在剧团的时间都不算长,但他们同样为宏扬样板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村里的领导班子显示了从未有过的重视。首先是所有演职员们的待遇问题得到了解决。解决的办法就是把大家排练和演出的误工折算成工分,记入了工折。再就是由大队投资,添置了服装道具,增加了布景、场景设备,首次应用了幻灯、音响效果。还专门请木工师傅制做了一批枪械道具。
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无疑是新时代的创新。我村现代京剧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最主要是来源是,有一大批优秀青年具备的浓重的创作热情和孜孜以求的创作精神。
赵宝华,在《红灯记》中扮演李铁梅。最初排练《革命自有后来人》时,李铁梅的角色是赵功琴,但后来琴师导演还是看中了赵保华坚毅的气质更合乎铁梅的形像,尖利的发音和高吭的声腔更能表现铁梅坚强不屈的性格。她还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过常宝,在《杜鹃山》中扮演过杜妈妈。演老旦,她沉稳的姿态显得老成持重;演花旦,她贤熟的演技显得驾轻就熟。
刘小华,在古装戏《打登州》中扮演秦琼,在现代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后改名《红灯记》中扮演李玉和,在《芦荡火种》后改名《沙家浜》中扮演郭建光,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少剑波,人们总能在他身上发现一种英俊潇洒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赵世平,参加剧团是年龄还小,只是演一些杂役的角色。先前在古装剧中演过《法门寺》中的贾桂,《甘露寺》中的赵云,《洪羊洞》中的杨令公,《打龙袍》中的灯官,《穆桂英挂帅》中的穆瓜。但他生性灵动,聪慧好学,很快在剧团中崭露头角。在样板戏《沙家浜》中扮演刁得一,《红灯记》中扮演过王连举,《奇袭白虎团》中扮演严伟才,《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杨子荣。是杨子荣、严伟才的形像让他深怀的绝技大放异彩,让他跟班多年积累的经验得以释放。在村舞台、县广场、引沁济漭工地以及许多乡村的舞台上,他让英雄的形像大放光芒,也让很多外乡人知道东轵城有个“顶呱呱”能唱京剧的高手。他后来被县剧团破格录用,在更高的戏剧舞台上服务于大众,也在人生的舞台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赵宗华,他是剧团早期成员之一,也是戏路较宽的演员之一。在古装戏《法门寺》里饰刘公道,《辕门斩子》里饰穆瓜,《定军山》里饰夏侯尚,《秦香莲》中饰陈世美,《洪羊洞》中饰程宣;在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中李勇奇,《游乡》中饰姚三元,《红灯记》中饰伍长。他多年的演戏经历成就了他的艺术才能,以至于参军后在部队得到了超长发挥,成为部队优秀的文艺骨干。
刘柱,他是我村京剧发展的后起之秀。他的横空出世与史、雷两位大师没有直接关系。完全靠自学成材,靠听收音机和跟班看戏获得了一技之长。一九六八年刘小华因工作原因离开剧团后,刘柱替代了小华所有的角色。把少剑波、郭建光、李玉和的形像表演得恰到好处。他清亮的音色让人听起来清脆悦耳。他后来还演过《平原作战》的赵永刚,《杜鹃山》中的温其久,同样获得了好评。
朱自立,他是演反派的出色演员。曾经在古装戏〈法门寺〉中演过刘彪。在现代戏中演过《白毛女》中的黄世仁,《红灯记》中的鸠山,《沙家浜》中的胡传魁,《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是不可多得的丑角人材。
郝龙升,和朱自立一样,也是演反派的演员。古装戏中还只是跑龙套角色,在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演栾平。你看:
“三爷,他不是胡标,他是共军哪!”
(栾平惊恐倒地)“胡标贤弟。”
(栾平自打耳光)“我……我不是人,我该死。我不是人呐我!”
“各位老大,胡标贤弟,各位老大……”(爬跪在座山雕面前)“三爷……三爷……!三爷绕命……三爷绕命啊!”
(杨子荣架出栾平,栾平瘫痪。)
(杨子荣拽着栾平衣领,蹉步拖下。)
几十年后,人们还习惯叫他“小炉匠”(栾平的别称),称赞他把栾平的角色演得“惟妙惟悄活龙活现”。
六 梨园拾趣
纵观我们村的戏曲发展史,不仅了解了剧团成长壮大的经历,也大致领略了一代戏曲演职员们为戏曲发展付出的艰辛努力。从中还可知道许多可圈可点的故事。
社亲。五十年代中后期,人们习惯把京剧称作“老黄戏”。当时,济源境内演黄戏能够上得了台面的只有我村和(沁)河北留村两家。两家剧团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用一些老戏迷的说法叫“各领风骚各霸一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俩村剧团的领导都意识到既有所长就必有所短。懂得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取得优势互补的道理。于是,俩村剧团各自通过各自村的领导,倡议俩村结为社亲。
社亲这个词,现在有人解释说是人民公社成立之初随潮流而起的名字。其实不尽其然,它多少包含旧中国那种神社的意味。当年农业社的副社长刘英就是带着剧团的赵功云、刘宗谦、赵功义等人,到河北留村和村干部们到庙里烧过香磕过头的。
自从俩村结为社亲之后,两个剧团间更加强了往来。无论在那里碰场演戏,都会相互照应,相互捧场,甚至还会同场演戏。老戏迷们都还记得,一九六三年在县广场汇报演出时的情景。十多个村的剧团轮番登场,像打擂台一样演了十多天。我们俩村的黄戏场场爆满,算是出尽了风头。也还记得,六四年河北留村为了增加古会的名气,还邀请我村剧团到场助兴,引逗辛庄、克井、梨林以及沁阳等地的群众纷纷到场观看。
六二年春天,河北留村派人用马车给我们村送来十几麻袋花生,慰问我们村的群众,令村干部们感动不已。要知道,那是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礼意何其贵重?古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我们村挨家挨户收柿饼,算是给河北留村一个回赠。不久,又听说河北留村有“秋地”到用地时还没犁完,就组织农具、牲口,由刘英带队住到河北留村,直到把地全部犁完为止。
一九七八年秋天,负责剧团布景设计的读超对我说,剧团的幻灯不能用了,邀我和他一起去贺坡借。因为风大,我们到时已近黄昏。读超带我走进一个姓王的家里。老王一见读超,一把拉住读超的手,连连喊着:“老超,老超,什么风把你吹到这儿来了?一晃好几年没见过面了吧?”把我们让进屋,又是递烟又是沏茶,那情景让我打心眼里感动。吃罢晚饭,他安排我们住在学校老师的住室里。有不少的戏迷朋友来到学校,和我们说着社亲的故事,就像拉家常一样。第二天一大早,就有人来喊我们吃饭。吃的是烧油馍,喝的是小米粥,还专门到供销社买来了芥菜丝供我们享用。一边,早有朋友帮我们把幻灯机牢牢绑在了车上。那一次,我算是亲身领教了社亲的含意。
我在写这篇稿子之前,专门走访过读超,我给他说,“你给我讲讲‘梨园趣闻’吧?”他想起了一件事,话到嘴边欲言又止,说“不提吧,想起来难受”。我说,“你说吧,只要是与咱村唱戏有关的,我都想听。”
“那年,我们村负责修泗沟渡槽,村里派剧团到工地慰问。那天夜里唱的是《红灯记》,山口的风很大,大幕被刮得飘来飘去,我负责的幻灯布景怎么也弄不好,急的我不知所措。工地和剧团的领导对我很不满意,戏散场后专门组织对我开了一场批判会。”老超忍不住伤感起来。
我对他说“不提也罢,那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思维方式,该忘却的就忘却吧!”
“东方红大渡槽接近未声时,村里剧团应邀到工地去慰问演出。那天夜里唱《智取威虎山》。不光是山前山后工地的民工们,还有山里山外好多村的群众,人山人海,把台下涌地水泄不通。散场时,很多人的鞋子都被挤掉了。台下看不清,工地民工捡了满满两箩筐抬到舞台上来,让丢鞋子的人到台上来认领。不少的人都随便穿一双就走了,最后剩下一双白鞋,想那穿白鞋的主人一定是死了爹娘,有重孝在身也要来看戏,挤丢了鞋子也不去认领,随便穿了别人的鞋子就走了。难为人家最后一名小青年在台上踟蹰半天,只好穿一双白鞋回家去了。哈……哈……哈……”老超笑地合不拢嘴。
刘平金看了这篇文章的初稿后,忍不住满心的喜悦给我说,“咱村戏最伴响的时候莫过于六十年代初那会儿。记得六二年县城唱对戏时,咱村在县露天广场唱豫剧《打龙袍》。后半场时,台下的观众越来越多。原来,东戏院里看戏的人都来到了露天广场,那里边某戏班唱的《贺后骂殿》,因为没有观众,致使演员无心再唱下去了。正在此时,我村戏台上的汽灯灭了,怎么也整不好,急得演员、观众人人火急火了的。最终还是县文化馆的领导出面,到东戏院那家戏班子里借来了人家的汽灯。
戏迷朋友都还记得,在公社大礼堂演出《智取威虎山》时闹出的笑话。演到杨子荣在威虎厅面见座山雕那场戏时,座山雕与杨子荣比枪法,按剧情要求,座山雕先开枪,打灭一盏灯,然后杨子荣后开枪,打灭两盏灯。不曾想,座山雕枪一响,却灭了两盏灯。原来是负责灯光的赵功瑶临场慌了手脚,关错了闸刀。这下如何是好?全场演职员们全都慌了神。慌是慌,谁也没有办法,听之任之吧。只见杨子荣手举枪响“啪”,全场的灯全灭了!原来,又是功瑶慌了手脚,不知所措,竟抻手拉了总闸。这下倒好,台下不但没有喝倒彩,反倒一个喊:“好……好……好……,杨子荣厉害,不亏是侦察英雄!”待赵功云一锤敲的功瑶头上时,功瑶指着台下说:“你听听,你听听!……”
乡下人看戏自有乡下人的雅趣。台上台下都夸功瑶临阵不乱,救场救火。不但不失场,还能让人感觉杨子荣就是比座山雕“智勇高强”。
一九七九年,剧团正排练《杨门女将》。赵立国在这出戏里扮演采药老人。他那时还是供销社的代销员。那天,他一手拿着香烟一手拿着月饼,让着我们酱菜厂的职工又是吸又是吃的。我们奇怪地他:“啥高兴的事?”
他腼腆地说:“小事,小事。今儿晚唱戏,请大家站到舞台的西南角,等我甩胡子时,给呱叽呱叽。”
我们都满口答应了。事情听起来好笑,但足以让人感动,感觉到他乃至更多的戏曲爱好者们对戏曲事业火热的追求,感觉到戏曲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和份量!
七 承前启后
文化大革命的最后阶段,直至一九八三年农村土地分田到户之前,有不少的戏曲人才出于不同原因先后退出了戏曲舞台。但,剧团并没有止步不前。因为还有不少的老戏迷们仍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仍在莫莫不闻不遗余力地捍卫自己的事业。他们正在依据多年积累的成功经验,向着更高的台阶迈进。与此同时,一大批新秀纷纷亮像,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为我村的戏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个时期,剧团新排了古装戏《杨门女将》《鲤鱼闹东京》,现代京剧样板戏《平原作战》《杜鹃山》,豫剧《朝阳沟》等剧目。如果说是前期的古装戏和后来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把我村剧团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那么,我们更可以说是《杜鹃山》《平原作战》《杨门女将》《鲤鱼闹东京》等,把我村剧团的名气推向了一个颠峰。
一九七二年,由杨春霞主演的革命现代样板戏《杜鹃山》正式推出,风糜大江南北。一九七四年又被搬上电影映幕。我们村剧团也开始排练了这出戏。由赵毛女饰轲湘,赵功民饰雷刚,刘柱饰温其久,赵和平饰李石坚,赵宝华饰杜大妈,刘天印饰田大江,赵立国饰毒蛇胆。
恰在这时,原济源豫剧团专教武功的老师卫宗禄回到了村里。声乐方面以刘中和、赵(翟)国安、赵德亮三把京胡为主,同时增添了音响灯光设备,组成了演职员队伍到声乐方面的强大阵容。
这出戏的主要演员轲湘的扮演者赵毛女是个唱京剧的生手。剧团的领导最初只是从外貌特征上看她适合于演这个角色,包着试试看的想法选中了她。不想到她生性灵动,悟性极高,而且能吃苦耐劳,刻苦钻研。不但在场上虚心好学,还在场下加班加点,经过千锤百练,最终把轲湘的形像锤练得完美无缺。清亮的音色,把大段的唱词唱地步步铿锵恰到好处。
雷刚的扮演者赵功民,他是剧团的老演员了。在古装戏上一直扮演花脸的角色,张飞、孟良、程要金都是他的拿手好戏。只可惜从来没有扮演过主要角色。新排的《杜鹃山》,大家推荐他演男一号雷刚,以为非他莫属。其结果果然不负众望,他让雷刚的形像演得栩栩如生,也让自己美美过了一把戏瘾。
豫剧《鲤鱼闹东京》中,邓亚莉和刘小青分别扮演真假牡丹。
邓亚莉,一九七零年第二批从焦作来我村插队知识青年。有人给我提起她时,说她是忧柔断寡多愁善感,也有人说她天真活泼干事泼拉,总的来看性情温柔才是她的主要特征。这让我联想起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大概所有下乡知青都有一种难言的辛酸经历,这种经历注定会给他们的人生打下深深的烙印。戏迷朋友给我说,当年让她扮演鲤鱼精的角色,冲的就是她的性格特征。果然,邓亚莉不负众望,成功的演饰了鲤鱼精心底向善不畏强权的舞台形像。
豫剧《平原作战》中,赵小毛饰赵永刚。他的演技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一时期的主要导演为卫宗禄。在他的耐心培育下不仅培育出一个积极向上团队精神,培养了诸如赵毛女、邓亚莉、赵小毛等几个主要演员外,还培养了诸如刘三太、陈青雷、赵年凡等几个有特色的演员。
一九八二年之后,剧团的发展不可逆转地走向滑坡。
老团长赵功云曾一度组织过戏班子作过最后的努力。本村搭不起班子,他就到外地去搭班子,网罗人才。但无论如何,失去了朝气,失去了动力,再也没有恢复到它蓬勃向上的本来面目。庆幸的是,他为我们村找回了一名戏曲人才——张连香。由张连香延生出的又一代戏曲爱好者们,像一滴滴春雨滋润着干涸的土地,像一朵朵鲜花装点着旧时的门面。人们寄无限期望于他们,期望他们能真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国家层面上讲,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乡土戏曲文化的发展,努力打造由政府支撑基层搭台的文化格局。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着浓郁地方特色,有几十年积累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成功经验,有一代代戏曲爱好者们的揭力传承,我们村这个戏曲奇芭一定还会大放异彩,光华万丈!
这篇记述我村戏曲文化发展经历的文章,拉拉杂杂到此该收尾了,最后说点什么呢?
不可否认,自从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之后,剧团失去了集体所有制的支撑,渐渐冷落下来了。这不免让很多的戏迷朋友们感到失落,让当年的戏曲爱好者们留下遗憾。那些曾经的辉惶已经成为过往云烟,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成为埋藏心底的记忆,成为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做为当年看戏的我,每每想起小时看戏的情景,那种欢快的场面在我心中陡然生成一种浩气。浩气过后却产生一种沉重,一种压抑!满满的困惑向我袭来。
困惑之余,更增添了一种责任。我该把这段曾经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让我们的后代子孙记住这段历史。因为它是最值得称颂的文化看点和文化骄傲!最值得继承的文化精粹和文化遗产。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我们子孙后代的精神世界里牢牢扎根;或者,让他们从中得到点启迪,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曾走访过刘读超、赵世平、赵功民等老一代戏剧朋友,同时得到过赵国安、赵大伟等人的帮助,特别是赵功佩专程回村,为本文提供了大量有用的素材,在此一并表示致谢。)
作者简介:赵群山,网名直子,河南济源市人。完小毕业,当过六年义务兵,务农。爱好诗歌,在《龙门阵》上发表过多篇散文。愿意结交更多的文学朋友。
本文首发于:深圳文艺复兴(微信公众号ID:sz_wyfx)对于《绣春刀2:修罗战场》这部在豆瓣评分已经拿到7.7,超越了前作的新片,最大看点无异是片中一众演技在线的男演员。而网友们不论是否对这部电影感到满意,却几乎都在为一位男配角的演技点赞:演崇祯(朱由检)的刘端端。这位在《绣春刀2》的预告片中,都...
2 苏澈的扮演者演出海报 下同2022东方卫视中秋特别节目《朤月东方·中秋露营会》将于今天19:30播出。本次中秋特别节目将在颇具上海特色的坐标之上,打造一场海派都市露营会。 节目中,取材于上海民谣的评弹节目《苏州河上一座桥》,还原了上海母亲河——苏州河的沿岸风光。节目组使用水月倒置的舞台空间设计,打造独特国韵潮流...
3 苗苗图片芳华,苗苗图片 个人资料电影《芳华》给苗苗圈了不少影迷,她更被粉丝视为圈内自然美女星代表。的确,身穿Isabel Marant Etoile紫色廓形印花连衣裙的苗苗全身蕴藏一种独特的韵味。搭配Cesare Casadei长靴,优雅精美不失摩登姿态。APM Monaco的耳钉、戒指带着一种复古范儿的质感。叠穿一直都是时尚女孩...
4 欢乐米饭米粒儿,欢乐饭米粒儿百度百科图集 作为辽宁卫视的收视王牌,独创小品剧《欢乐饭米粒儿》因其取材自东北的真实生活,使得这档节目最大特点便是接地气。虽然只是一个小家庭中的故事,但是能够让观众从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矛盾变为笑料,冲突归于和谐。从艺术哲思的层面看,这档小品剧不仅包容而大度,还将时代折射于表达场域中,以四两拨千斤的表现技巧...
5 空军导弹兵电视剧,地对空导弹部队电视剧影视口碑榜(微信ID:yingshikoubei):最近一部主旋律电视剧,打动了小编的心,难得看到这样一部接地气的主旋律电视剧,《绝密543》,是由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出品,宋海波、王功执导,王聪、陈维涵领衔主演。这是一部军旅题材的战争剧,讲述了建国初期,为保卫祖国领空,一群糙老爷们,隐姓埋名,潜...
6 如懿传皇后的丫鬟演员,如懿传中皇后身边的丫鬟是谁扮演的《如懿传》刚开播时,因造型、年龄等问题被吐槽了一波,然而随着《如懿传》剧情渐渐深入,它口碑上也提高了很多,最近几集预告中,富察皇后的下线,更是牵动追剧网友们的心。其实富察皇后落得如此结局,跟她身边的丫鬟素练有很大关系,富察皇后刚嫁给乾隆时,富察老夫人就交代过素练,一定不能让富察皇后吃亏。因此,素练就...
7 太行山中王根英的扮演者电视剧《陈赓大将》中的王根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王根英不仅仅是一位贤妻良母,而且是一位工人运动活动家,曾多次组织过纱厂工人罢工,担任过全国总工会组织委员兼妇女部长。央视在“永远的丰碑”系列节目中,曾以“工人阶级优秀代表”为题,对她进行了介绍。 从纱厂女童工到工运女杰 1906年,王根英出生...
8 青河绝唱中办发方瑾扮演者电视剧《牌坊下的女人》由邓萃雯、寇振海、马雅舒领衔主演。该剧讲述民国时期清河镇佟、季两个大户人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女人必须三从四德,嫁进夫家就要首夫家规矩,即便是丈夫不在了也要守着。清河镇佟家和季家是两个死对头,佟家做药材生意,佟家老爷佟善群(寇振海饰演)有两房太太,大太太生有一女...
9 三进山城王太太扮演者说到在新中国的银幕上扮演母亲和老大娘的演员,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谁?是在《苦菜花》中扮演冯大娘的曲云?还是在《平原游击队》中扮演李向阳母亲的凌元?还是在《槐树庄》中扮演郭大娘的胡朋?抑或是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扮演杨晓冬母亲的陈立中?我想,没有谁,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王健华这个名字吧?对不对?可是明明,在...
10 和郝劭文一起的童星,释小龙和郝劭文小时候如果要给电影中令人难忘的小演员排个名,那么承包了我们童年回忆的释小龙和郝劭文应该能够进前十吧?释小龙与郝劭文这对“荧幕小兄弟”,给我们留下了浓浓的滤镜,直到现在,许多观众听到他俩的名字,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还是《笑林小子》里的“小沙弥”和“皮少安”吧?其实,释小龙和郝劭文已经和小时候很不一样了,他俩...
本文首发于:深圳文艺复兴(微信公众号ID:sz_wyfx)对于《绣春刀2:修罗战场》这部在豆瓣评分已经拿到7.7,超越了前作的新片,最大看点无异是片中一众演技在线的男演员。而网友们不论是否对这部电影感到满意,却几乎都在为一位男配角的演技点赞:演崇祯(朱由检)的刘端端。这位在《绣春刀2》的预告片中,都...
2 苏澈的扮演者演出海报 下同2022东方卫视中秋特别节目《朤月东方·中秋露营会》将于今天19:30播出。本次中秋特别节目将在颇具上海特色的坐标之上,打造一场海派都市露营会。 节目中,取材于上海民谣的评弹节目《苏州河上一座桥》,还原了上海母亲河——苏州河的沿岸风光。节目组使用水月倒置的舞台空间设计,打造独特国韵潮流...
3 苗苗图片芳华,苗苗图片 个人资料电影《芳华》给苗苗圈了不少影迷,她更被粉丝视为圈内自然美女星代表。的确,身穿Isabel Marant Etoile紫色廓形印花连衣裙的苗苗全身蕴藏一种独特的韵味。搭配Cesare Casadei长靴,优雅精美不失摩登姿态。APM Monaco的耳钉、戒指带着一种复古范儿的质感。叠穿一直都是时尚女孩...
4 欢乐米饭米粒儿,欢乐饭米粒儿百度百科图集 作为辽宁卫视的收视王牌,独创小品剧《欢乐饭米粒儿》因其取材自东北的真实生活,使得这档节目最大特点便是接地气。虽然只是一个小家庭中的故事,但是能够让观众从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矛盾变为笑料,冲突归于和谐。从艺术哲思的层面看,这档小品剧不仅包容而大度,还将时代折射于表达场域中,以四两拨千斤的表现技巧...
5 空军导弹兵电视剧,地对空导弹部队电视剧影视口碑榜(微信ID:yingshikoubei):最近一部主旋律电视剧,打动了小编的心,难得看到这样一部接地气的主旋律电视剧,《绝密543》,是由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出品,宋海波、王功执导,王聪、陈维涵领衔主演。这是一部军旅题材的战争剧,讲述了建国初期,为保卫祖国领空,一群糙老爷们,隐姓埋名,潜...
6 如懿传皇后的丫鬟演员,如懿传中皇后身边的丫鬟是谁扮演的《如懿传》刚开播时,因造型、年龄等问题被吐槽了一波,然而随着《如懿传》剧情渐渐深入,它口碑上也提高了很多,最近几集预告中,富察皇后的下线,更是牵动追剧网友们的心。其实富察皇后落得如此结局,跟她身边的丫鬟素练有很大关系,富察皇后刚嫁给乾隆时,富察老夫人就交代过素练,一定不能让富察皇后吃亏。因此,素练就...
7 太行山中王根英的扮演者电视剧《陈赓大将》中的王根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王根英不仅仅是一位贤妻良母,而且是一位工人运动活动家,曾多次组织过纱厂工人罢工,担任过全国总工会组织委员兼妇女部长。央视在“永远的丰碑”系列节目中,曾以“工人阶级优秀代表”为题,对她进行了介绍。 从纱厂女童工到工运女杰 1906年,王根英出生...
8 青河绝唱中办发方瑾扮演者电视剧《牌坊下的女人》由邓萃雯、寇振海、马雅舒领衔主演。该剧讲述民国时期清河镇佟、季两个大户人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女人必须三从四德,嫁进夫家就要首夫家规矩,即便是丈夫不在了也要守着。清河镇佟家和季家是两个死对头,佟家做药材生意,佟家老爷佟善群(寇振海饰演)有两房太太,大太太生有一女...
9 三进山城王太太扮演者说到在新中国的银幕上扮演母亲和老大娘的演员,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谁?是在《苦菜花》中扮演冯大娘的曲云?还是在《平原游击队》中扮演李向阳母亲的凌元?还是在《槐树庄》中扮演郭大娘的胡朋?抑或是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扮演杨晓冬母亲的陈立中?我想,没有谁,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王健华这个名字吧?对不对?可是明明,在...
10 和郝劭文一起的童星,释小龙和郝劭文小时候如果要给电影中令人难忘的小演员排个名,那么承包了我们童年回忆的释小龙和郝劭文应该能够进前十吧?释小龙与郝劭文这对“荧幕小兄弟”,给我们留下了浓浓的滤镜,直到现在,许多观众听到他俩的名字,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还是《笑林小子》里的“小沙弥”和“皮少安”吧?其实,释小龙和郝劭文已经和小时候很不一样了,他俩...
关于新趣头条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新趣头条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备案号:粤ICP备8888888号-2 技术支持: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