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传统剧种锡剧,是流行于江南吴地的地方戏曲, 以其优美动听的音乐、生动传神的唱表和引人入胜的内容受到众多民众喜爱。锡剧发端于古老的吴歌,主要表现形式有山歌小调、弹词、宣卷、花鼓滩簧等,并陆续吸收江南民间“采茶灯”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台。锡剧作为江、浙地区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是华东地区三大剧种(越剧、黄梅戏、锡剧)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题赠:“太湖一枝梅,蓓蕾土中埋;春风伏地起,红花向阳开。” 2008年,锡剧被列为江苏省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流与沿革锡剧初名滩簧,发源于无锡羊尖、严家桥一带农村,流行于沪宁沿线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由山歌小调演变而成。早期曾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方式演出,故又被称作“花鼓滩簧”。
清乾隆以后,吴语滩簧已经盛行。在无锡、常州一带乡村传唱的男女叙事对(唱)山歌,逐步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而形成滩簧调(简称[簧调]),系吴语滩簧的一支。后又吸收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成滩簧小戏,先有小丑、小旦,后又有小生,并从坐唱变为在田头广场作简单动作表演的走唱。化妆极为简单,男角身穿长衫(或短衫),头戴瓜皮小帽或毡帽,手拿摺扇(短衫者不拿);女角身穿短袄,长裙,脸上略施脂粉,头戴假发髻,插绢花,手拿方帕。一般只有两人,最多三、四人登场(在村头场地,有时也用门板搭台),女脚色均由男子扮演。声腔仅有[簧调],一把二胡伴奏(有时是扮演者自拉自唱)。据无锡人余治(1809~1874年)所著《劝禁演串客戏俚言》一文中记载,清道光年间无锡滩簧已流行,且有妇女演唱滩簧。艺人大多是农民和农村中的小手工业者,忙时生产,闲时演唱,内容都是农村劳动和生活故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此时既无班社,亦无职业艺人,纯属农民及乡镇小手工业者自娱活动。艺人们称这时期为对子戏阶段。
对子戏剧情较为简单,脚色为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没有固定唱词和说白。至清末,对子戏又有单对子戏(一男一女同场演唱)、双对子戏(两男两女同场)、散对子戏(可独立演出的单出)、本头对子戏(可合数出为一本)之分。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作的对子戏剧目数量相当可观,当年老艺人尚能回忆的就有六、七十出之多,还有《卖草囤》、《卖馄饨》等“卖”字戏目一百余出,多已失传。代表剧目有《庵堂相会》、《拔兰花》、《盘陀山烧香》、《借红纱》、《朱小天》以及《磨豆腐》、《双落发》、《秋香送茶》、《摘木香》等等。这些剧目来自民间,念白口语化,较直接反映了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深受群众喜爱。
道光年间,开始出现半职业或职业滩簧艺人,少数艺人进入常州、无锡城内演出。这时期,也开始出现女职业艺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据老艺人回忆,道光十年前后有女艺人珠凤、珠宝姐妹俩,在常州、无锡、江阴、苏州一带乡镇颇有名气。余治写于道光十五年的《禁止花鼓串客戏议》中也提到:“办滩簧妇尤急于办门娼,……若滩簧妇则登台演唱,终日诲淫。”演出区域的扩大,女艺人的出现,加以滩簧小戏多有表演男女爱情的剧目,一班文人雅士因此多次惊呼滩簧“有伤风化”,应予取缔。自道光至同治的数十年间,江苏按察使司、常州府,先后数次示令:“永禁演唱滩簧。”县、乡、都、图均纷纷勒石立碑示禁,艺人多有关押受笞者。但群众爱看滩簧之风却愈禁愈炽,“高台演唱,男女纷来”(余治《得一录·禁止花鼓串客戏议》)。滩簧艺人白日歇息,挨到黄昏时分,在四镇八乡登台演出,至翌日黎明结束,称之为“两头红”。由于演出繁忙,需增添人手,艺人们开始收徒传艺,组织班社(多季节性戏班),至光绪年间逐步形成常帮、锡帮、江阴帮、宜兴帮。现可追溯的各帮最高一辈艺人均系光绪间人(据说已是第四代),有周奎大、王文香、钱金斋、王志良、龚全贵、唐二宝等。师徒相承、人才辈出。对子戏阶段持续了近百年,流传地区越来越大。一些农村知识分子如白秋鸿、周友良等也加入滩簧队伍,加以班社之间的竞争,首先使剧目内容丰富,戏剧情节复杂起来。出现了除“三小”外又有老生、老旦、滑稽等三至五个脚色的剧目,如《养媳妇回娘家》、《卖妹成亲》、《借黄糠》、《陆遇春卖布》、《陆雅臣卖妻》、《珠花记》、《僧帽记》等。在原单一[簧调]基础上,派生出亡长三调]、[反弓老旦调]、[说头板]、[行路板](又称[行路调])、[哭板](又称[哭调])等等;在吸收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紫竹调]、[春调]、[九连环]、[绣荷包)等。剧目的发展,曲调的丰富,突破了对子戏的形式,使剧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同场戏阶段。
同场戏初期是小同场戏,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余年间。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府有关当局,也视滩簧“伤风败俗”、“俚俗淫秽”,甚至称[簧调]为“淫调”,二胡为“淫胡”,无锡、武进两县当局曾多次下令取缔。民国四年(1915年)12月,无锡县开化乡杜舍等处连日演唱滩簧,观者有500余人。次年3月,城乡各处都集资演唱滩簧。丁村曾连日演唱数十本之多,观者络绎不绝。无锡县县知事杨梦龄为查禁滩簧,将艺人拘捕。艺人当堂演唱《庵堂相会》,他终以“并无淫秽情节”而将艺人当场释放。在苏南,虽然政府当局的禁令甚严,但群众仍以一睹滩簧为快,争往观之。而滩簧艺人亦与政府巧妙周旋,长年活动于乡间,“每于夜间辄男装女扮,搭台演唱,……甚至通宵达旦,彻夜不寝”(民国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锡报》)。艺人一旦被逮,除关押受笞外,尚须罚款赎身。滩簧艺人被迫向外地流动。
沪宁铁路于光绪末期建成后,沿线农民、小手工业者大量涌进上海谋生,且上海为帝国主义列强的租界,中国政府无权禁戏,为滩簧进入大上海创造了条件。滩簧艺人袁仁仪、孙玉彩、李庭秀、过昭容、周甫艺、王嘉大等先后进入上海,其中,无锡县羊尖艺人袁仁仪是第一个进入上海的滩簧艺人。初期只是走街串巷或进茶馆酒楼演唱。尔后,由于乡音抵沪,深受常、锡同乡欢迎,并为之宣传颂扬。至民国五年,袁仁仪、李庭秀、邢长发等组班称“无锡滩簧”在年底进入“天外天”游艺场演出,之后又转入“大世界”三楼(这期间因班中主角吴寿泉是苏州人,曾一度改名“苏锡新戏”;民国十四年(1925年)苏州王宝庆、无锡邢长发在汉口组班演出,称“苏锡文戏”);孙玉彩、王嘉大、周甫艺等组班称“常州滩簧”,于民国八年(1919年)7月进入“小世界”(劝业场)演出,之后又转演于先施公司、永安公司等场所。民国十年(1921年)常州班改名“常州文戏”,无锡班改名“无锡文戏”。同年,常帮艺人周甫艺和锡帮艺人过昭容合议,两帮合作于先施公司游乐场同台演出。从此两帮合流。民国十四年(1925年),一说民国十九年(1930年)统一改称为“常锡文戏”。
袁仁仪进入上海后,无锡农村的滩簧艺人也进入无锡县城演唱,崇安寺大观园茶馆、广勤路近水楼茶园、周山浜新乐园茶楼、和平楼茶园及惠农桥群贤茶楼等都先后演唱滩簧。
至民国八年(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民主思潮兴起,滩簧演出更为频繁,不仅在夜间,而且在白天公演;不仅公然进入常州、无锡、苏州等城市,张贴广告,演于公园、广场、茶室乃至火车站,而且男女同台公演,“观者人山人海,大有万人空巷之概”(民国九年七月四日《兰言日报》)。若有人指责,“彼经手者竟以小菜场之新剧比较,且有彼客串我亦客串,彼文明我亦文明云云”(民国九年六月十五日《兰言日报》)。这期间又时有文人执笔的新式滩簧刊于报端,如《新编文明结婚滩簧》、《新编平等自由滩簧》、《十改良新滩簧》等等,滩簧乘势得以长足发展。至三十年代,常州、无锡、苏州城内外均有常演滩簧的戏院、茶园,总计有三十多处。吴江、昆山、太仓、江阴、常熟和宜兴等地的戏院、茶园,几乎全为滩簧所占,丹阳、金坛、溧阳、溧水、高淳等城乡,也常有滩簧演出。有些班社的活动范围已达苏北及浙江、安徽交界处。王宝庆、唐阿桂等人还相继组班去汉口、南京演出。苏南地区的滩簧,紧随进入上海的常锡两帮合流易名,也统称为“常锡文戏”。
民国十五年(1926年),无锡城中有四海升平楼、广乐天、共和楼、群贤楼、共一楼、多宝春、大观园等7家茶园领有演唱滩簧的营业执照。另有清唱小班,演出场所有11处之多。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滩簧艺人同其他剧种艺人在城中公园轮流演出。嗣后,无锡县县长秦毓鎏(秦效鲁),以“内容淫秽,伤风败俗”为由禁演滩簧,并逮捕49名艺人,处以罚款。民国十八年(1929年),上海VB美国胜利唱机公司特请袁仁仪、李庭秀灌注锡剧唱片。唱片一张是《珍珠塔》中的《赠塔》,另一张是《林子文》中的《探监》。由袁仁仪唱方卿、林子文,李庭秀唱陈翠娥、陆素贞。这是无锡解放前唯一的锡剧唱片。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因国民党无锡县党部查禁滩簧,艺人为生活所逼,遂将无锡滩簧改名南方歌剧,在第一台、中东等戏院演出。民国24年6月,国民党无锡县党部又以南方歌剧系变相滩簧为由,再次下令禁演。后经人斡旋,改为无锡文戏,方始开禁。
日军侵占无锡期间和抗战胜利后,无锡城区有第一台、巴黎、中东、耀记、惠民、中央等戏院演唱滩簧。这时的滩簧为幕表戏,没有固定台词,全凭演员根据剧情自由演唱。
由于进入城市,有了较稳定的演出场所,于是也先后出现了一批较稳定的长年不散的四季班。上海市区约有十副(含流动班社),苏南一带的班社其数今已难以统计。活动于沪宁一线的班社,著名者有袁(仁仪)家班、孙(玉彩)家班、周(甫艺)家班、李(庭秀)家班、刘(荣炳)家班、俞(荣甫)家班、杨(云祥)家班、匡(耀良)家班等。这些班社历时短则十余年,长则二十余年,组班者均为有名于一时的艺人,收徒众多,培养了许多新秀。
锡剧进入上海和苏、锡、常等城市后,得以与兄弟剧种接触、交流和竞争,首先在剧目上获得显著发展。先后从“宝卷”和“弹词”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双珠凤》、《孟丽君》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蔡金莲》等;由京剧移植了《贩马记》、《樊梨花》等。上海的常锡文戏,在十里洋场商业文化的影响下,为竞尚新奇,招徕观众,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演出了一大批机关布景、灯光彩头的连台本戏和公案戏,并很快影响到苏南的常锡文戏,如《宏碧缘》、《狸猫换太子》、《荒江女侠》、《封神榜》、《彭公案》、《施公案》、《济公传》、《西游记》等。同时也上演了取材于现实题材的《克宝桥》、《显应桥》、《褚凤娣》以及《山东马永贞》、《杨乃武与小白菜》、《秋海棠》等一批时装、清装戏。
这些大型的连台本戏或本头戏,标志着常锡文戏已进入同场戏阶段的大同场戏时期。在小同场时期,脚色行当已由对子戏的“三小”发展为小生、老生、滑稽(丑)、老旦、花旦五行,至大同场时期,进一步分行,小生有“风雅”、“文武”之分,老生有“家庭老生”、“文武老生”、“奸雄老生”之分,滑稽有“潮流滑稽”(演唱时事新闻)、“呆派滑稽”(又称“冷面”,以阴噱见长)之分,老旦有“家庭老旦”、“彩旦”之分,花旦有“青衣悲旦”、“文武花旦”、“闰阁花旦”、“风骚花旦”、“小旦”(又称“丫头旦”)之分。与此同时,在音乐曲调上同样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从杭州武林班吸收了[大陆板](即[大锣板]),从申滩(即沪剧)吸收了[三角板],从苏滩引进了[迷魂调];苏州[文书调](即[铃铃调])、徽班的[高拨子]、京剧的西皮、二簧[摇板]及[点绛唇]、[哭皇天]等曲牌和锣鼓经亦相继被吸收引入。伴奏乐器增加了琵琶、三弦、笛子、唢呐、副帮二胡和京剧打击乐器。在表演上模仿京剧的程式,有的班社还请来京剧艺人教习武打。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江南沦陷,大部分班社撤离上海和沪宁铁路沿线城市转向农村,有的被追解散。一批演员枉遭毒打和关押,陈媛媛、周翠贞等艺人遭汉奸迫害致死。绝境中,艺人顾嘉生、何枫等毅然参加了共产党地下组织,投身革命,并以戏班作掩护,为江南解放做出了贡献,同时亦保护了一批锡剧艺人。
1949年4月,江南解放。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下,对锡剧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以培植和抚育,相当多的文艺工作者加入剧团和衷共济,锡剧终于走上了健康兴旺的道路。1950年,苏南行政公署举办了民间艺人讲习班,同时将流行各地的常锡文戏统一改称“常锡剧”,并成立了苏南文联,常州、无锡三个实验常锡剧团,并派一批干部进团加强领导。根据政务院“改戏、改人、改制”的方针,1952年8月,苏南行政公署文化事业管理局举办了15个剧团(班社)、近600人参加的“苏南地方戏剧团训练班”,组织艺人进行政治、文化、政策和业务学习。同时成立苏南行署文化事业管理局戏曲审定组,挖掘整理传统戏《宝莲灯》、《翠娘盗令》,移植和改编现代戏《王贵和李香香》、《赤叶河》、《白毛女》、《翻身姐妹》、《葡萄熟了的时候》、《方珍珠》、《太平钱》、《新儿女英雄传》,计10个剧目,供参加学习的剧团排演。
1964、1965年,现代剧《红花曲》先后参加江苏省戏曲现代戏会演和华东区现代戏曲调演。经锡剧艺人的共同努力和其他文艺工作者的帮助,锡剧在表演艺术、音乐唱腔、舞台美术设计等方面有很大改进和提高,成为江苏省的主要剧种和华东地区的三大剧种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锡剧剧目因受到批判而停演,主要演出的是经移植的“革命样板戏”。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锡剧一度繁荣,创作、改编了不少新剧目。后受电影、电视、录像和其他现代娱乐项目的影响,趋向衰退。1982年1月,江苏省锡剧界提出“振兴锡剧”的口号。1984年2月,无锡市成立振兴锡剧领导小组。同年10月20日,江苏省文化厅、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分会、江苏省锡剧研究会、无锡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的“江苏省首届锡剧节”在无锡市开幕,江苏、安徽、上海的24个锡剧团演出28台(其中现代戏13台、新编历史戏和古装戏15台)37个剧目,演出人员1368人,观众15万人次。全国各地戏剧界人士、专家、学者100多人前来观摩。这是锡剧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演出、观摩和艺术交流活动。1994年,在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王建伟(小王彬彬)荣获这一戏剧界最高奖。2001年9月,市锡剧院著名演员小王彬彬、袁梦娅、顾国英、谢志英、潘佩琼等赴京,在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录制。这是中央电视台首次为锡剧拍摄专题片,共拍摄6集,每集30分钟,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2003年6月,中央电视台《锦绣梨园》栏目摄制组专程到无锡,拍摄锡剧专题片《名代欣赏》,专题片汇集王彬彬、梅兰珍、汪韵芝等老一辈锡剧艺术家和小王彬彬等著名锡剧演员的艺术专访,并把锡剧与无锡人文景观结合到一起,以展示锡剧艺术的特色和魅力,播出后受到观众好评。2009年,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市锡剧院黄静慧获得“梅花奖”。
表演艺术锡剧在对子戏时期的角色仅有一生一旦,没有女演员,旦角也由男子扮演。其后发展为男女同台演唱。对子戏有男女两个角色演唱的单对子戏、两个男角一组和两个女角一组同台演唱的双对子戏、单折演出的散对子戏、数折连贯成套演出的本头对子戏。这时的表演动作和舞蹈身段并不讲究,仅吸取“采茶灯”的一些舞步,动作多模拟民众日常生活。
进入小同场时期后,同台演出的角色增至五六个以上,有生、旦、丑三大行当,每出戏的开头仍有对子戏的“帽子”,用“圆场”的形式表示地点环境变换,用更锣的音响表示时间更替。
锡剧进入大同场时期后,一些京剧艺人参加锡剧戏班,因而引进了京剧的表演程式和身段谱,锡剧有了生、旦、净、丑以及武行等行当。但各个行当并不严格区分,可相互串通扮演。
锡剧早期的唱词,由艺人在表演时随编随唱。艺人们以这种方式创作了适合各种特定情景的长段唱词,长的几百句,短的几十句。这些唱词可以在不同戏的相同情景中相互套用。这种唱词称为赋子。锡剧的赋子有三四十种,如“金殿赋”“厅堂赋”“花园赋”“百鸟赋”“灯赋”等。赋子的语言通俗,形象生动。
锡剧有唱重于做、文多于武的特点。锡剧演员都十分注重唱腔,即使是武戏,也是“武戏文唱”。解放后建立剧本制、导演制,表演艺术有了很大进步,并讲究舞蹈身段、形体动作等表演程式,向载歌载舞、唱念做打全面发展。一些新培养的年轻演员已能上演武戏,但仍重于唱,并保持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传统。
音乐唱腔锡剧发源于民间的山歌小调,也受弋阳腔、昆曲、南词等其他戏曲的影响。锡剧的基本曲调为簧调,以后吸收了铃铃调、杭州武林班的大陆调、苏滩的迷魂调、申滩的三角板、京徽班的高拨子以及江苏民歌小调中的紫竹调、九连环、四季相思、五更调等。
解放后,无锡音乐工作者又为锡剧创作了新大陆调、南方调、洪发调等;簧调又发展为老簧调、新簧调、簧调长三板、簧调反弓、老旦调、簧调哭腔、簧调快板等,并分男女腔。
各种腔调有起板、清板、落板、收板几个部分。起板是唱腔的开始;清板是唱腔的中间部分;落板是唱腔的结尾,表示腔调告一段落。收板同样是唱腔的结尾,但它表示这个腔调的全部结束。在各种腔调的唱法上,又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分。
锡剧艺人在实践中形成了各种流派唱腔。其中有无锡市锡剧团著名演员王彬彬、梅兰珍的“彬彬腔”和“梅派花腔”。“彬彬腔”高亢明亮、刚中带柔、清晰流畅、抒情优美。“梅派花腔”甜糯圆润、委婉细腻、嗓宽音柔、绚丽多彩。这两种唱腔在锡剧界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锡剧的伴奏乐器,在对子戏时期仅为一把二胡,后来增加了三弦和板。大同场时期又增加了板胡、月琴、琵琶、唢呐等。后受京剧的影响,采用了京胡、大锣、大鼓、钹,并吸收了京剧的锣鼓经。解放后器乐和伴奏水平有了发展和提高,伴奏乐器不但有二胡、琵琶、筝、扬琴,而且有大提琴、小提琴、黑管、银笛等西洋乐器。80年代又增加电子琴伴奏,增强了乐感。
舞台美术锡剧在对子戏初期不用戏台,后用木板等搭台,开始上台演出。台上无布景,照明用油灯。
民国初年,始有简单的绘景景片和“出将入相”的帘饰。后又采用软硬景结合的舞台装置。30年代受文明戏的影响,采用分场分幕的方法,使用灯光布景。到演出连台本戏时又盛行机关布景。
解放后,由舞台美术设计人员根据剧本分场进行舞台美术设计。一般有写实、写意、虚实结合的3种风格。置景逐步改进,用天幕幻灯替代绘景景片,用明暗灯光、追光、切光等表现手段,以增强戏剧效果。
在化妆和服饰方面,对子戏时期生角穿长袍,戴瓜皮小帽;旦角穿短祅罗裙,头戴女帽。开始不化妆,稍后略施脂粉口红。20年代,人物不论古代、现代,一律都穿清代服装。后采用京剧服装。30年代,一些戏班开始有“箱底”。一般有蟒袍、官衣、褶子、员外披、箭衣、马褂、宫装、女披、相貂、堂帽、纱帽、小生巾、鸭尾巾、罗帽、毡帽、凤冠以及髯口等。化妆采用红白妆:用白色铅粉打底,胭脂打面红及口红。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古装戏仍用红白妆,现代戏用电影妆。70年代开始,古装戏中人物妆饰逐渐接近越剧,现代戏的化妆接近生活妆。
上演剧目锡剧从对子戏时期到大同场时期约计积累280多出戏。其中对子戏有《约四期》《拔兰花》等55出,小同场戏有《借黄糠》《朱小天》等45出,大同场戏(连台本戏)有《珍珠塔》《孟丽君》《白蛇传》《杜十娘》等157出,清装、时装戏有《啼笑姻缘》《显应桥》等20余出。在对子戏和小同场戏中有四庭柱和一正梁之说。四庭柱为《借黄糠》《约四期》《朱小天》《拔兰花》,一正梁为《庵堂相会》(一说为《拔兰花》)。解放后,无锡市锡剧团整理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摘石榴》《扎花灯》《拔兰花》《游庵认母》《水洒纱窗》《珍珠塔》《孟丽君》《西厢记》《双约牡丹亭》《二度梅》《貂蝉》《梁祝》《蝴蝶梦》《三访桑园》《借亲配》《金玉奴》《胭脂》《玉蜻蜓》等,创作演出的古装戏有《三夫人》《湖水情》《泪美人》《危城传奇》,创作的现代戏有《秦起》《江姐》《太湖儿女》《红花曲》《煤田战歌》《光辉的一生》(即《焦裕禄》)《此恨绵绵》《鉴湖女侠》《圆婚记》《当家人》等。
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国内外贵宾曾观看过无锡市锡剧团的演出。1959年6月19日晚,《珍珠塔》在中南海国务院小礼堂汇报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等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周总理拉着王彬彬坐下说,“我也是江苏人呐,锡剧我从小就听过,也爱听,你的演唱字正腔圆,别具一格。”
1961年11月,毛泽东主席在太湖饭店观看王彬彬、梅兰珍、汪韵芝等演出的《珍珠塔》中《赠塔》《夸富》两折。1978年5月和8月,荣毅仁、阿沛·阿旺晋美、康克清等分别观看《珍珠塔》的选场及全场演出。1980年春和1981年9月,叶剑英、陈云等先后观看了《珍珠塔》的全场演出。看过招待演出的外国贵宾有胡志明、金日成、西哈努克、吴努、奈温等和日本明石市代表团代表。
本文首发于:深圳文艺复兴(微信公众号ID:sz_wyfx)对于《绣春刀2:修罗战场》这部在豆瓣评分已经拿到7.7,超越了前作的新片,最大看点无异是片中一众演技在线的男演员。而网友们不论是否对这部电影感到满意,却几乎都在为一位男配角的演技点赞:演崇祯(朱由检)的刘端端。这位在《绣春刀2》的预告片中,都...
2 苏澈的扮演者演出海报 下同2022东方卫视中秋特别节目《朤月东方·中秋露营会》将于今天19:30播出。本次中秋特别节目将在颇具上海特色的坐标之上,打造一场海派都市露营会。 节目中,取材于上海民谣的评弹节目《苏州河上一座桥》,还原了上海母亲河——苏州河的沿岸风光。节目组使用水月倒置的舞台空间设计,打造独特国韵潮流...
3 苗苗图片芳华,苗苗图片 个人资料电影《芳华》给苗苗圈了不少影迷,她更被粉丝视为圈内自然美女星代表。的确,身穿Isabel Marant Etoile紫色廓形印花连衣裙的苗苗全身蕴藏一种独特的韵味。搭配Cesare Casadei长靴,优雅精美不失摩登姿态。APM Monaco的耳钉、戒指带着一种复古范儿的质感。叠穿一直都是时尚女孩...
4 欢乐米饭米粒儿,欢乐饭米粒儿百度百科图集 作为辽宁卫视的收视王牌,独创小品剧《欢乐饭米粒儿》因其取材自东北的真实生活,使得这档节目最大特点便是接地气。虽然只是一个小家庭中的故事,但是能够让观众从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矛盾变为笑料,冲突归于和谐。从艺术哲思的层面看,这档小品剧不仅包容而大度,还将时代折射于表达场域中,以四两拨千斤的表现技巧...
5 空军导弹兵电视剧,地对空导弹部队电视剧影视口碑榜(微信ID:yingshikoubei):最近一部主旋律电视剧,打动了小编的心,难得看到这样一部接地气的主旋律电视剧,《绝密543》,是由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出品,宋海波、王功执导,王聪、陈维涵领衔主演。这是一部军旅题材的战争剧,讲述了建国初期,为保卫祖国领空,一群糙老爷们,隐姓埋名,潜...
6 如懿传皇后的丫鬟演员,如懿传中皇后身边的丫鬟是谁扮演的《如懿传》刚开播时,因造型、年龄等问题被吐槽了一波,然而随着《如懿传》剧情渐渐深入,它口碑上也提高了很多,最近几集预告中,富察皇后的下线,更是牵动追剧网友们的心。其实富察皇后落得如此结局,跟她身边的丫鬟素练有很大关系,富察皇后刚嫁给乾隆时,富察老夫人就交代过素练,一定不能让富察皇后吃亏。因此,素练就...
7 太行山中王根英的扮演者电视剧《陈赓大将》中的王根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王根英不仅仅是一位贤妻良母,而且是一位工人运动活动家,曾多次组织过纱厂工人罢工,担任过全国总工会组织委员兼妇女部长。央视在“永远的丰碑”系列节目中,曾以“工人阶级优秀代表”为题,对她进行了介绍。 从纱厂女童工到工运女杰 1906年,王根英出生...
8 新版还珠格格紫薇扮演者丑爆了《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综艺可真是太火了。身边的人基本一碰面第一件事就是“诶,你有没有在看《乘风破浪》呀?”然后就开始各自聊对这档节目的感受。其30个小姐姐,观众缘最好的就是万茜。节目首期,节目组上想一起成团的对象,万茜呼声最高。黄圣依:我想跟万茜成团。金沙:我好喜欢万茜呀。观众缘,万茜基本也是最好的...
9 青河绝唱中办发方瑾扮演者电视剧《牌坊下的女人》由邓萃雯、寇振海、马雅舒领衔主演。该剧讲述民国时期清河镇佟、季两个大户人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女人必须三从四德,嫁进夫家就要首夫家规矩,即便是丈夫不在了也要守着。清河镇佟家和季家是两个死对头,佟家做药材生意,佟家老爷佟善群(寇振海饰演)有两房太太,大太太生有一女...
10 三进山城王太太扮演者说到在新中国的银幕上扮演母亲和老大娘的演员,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谁?是在《苦菜花》中扮演冯大娘的曲云?还是在《平原游击队》中扮演李向阳母亲的凌元?还是在《槐树庄》中扮演郭大娘的胡朋?抑或是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扮演杨晓冬母亲的陈立中?我想,没有谁,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王健华这个名字吧?对不对?可是明明,在...
本文首发于:深圳文艺复兴(微信公众号ID:sz_wyfx)对于《绣春刀2:修罗战场》这部在豆瓣评分已经拿到7.7,超越了前作的新片,最大看点无异是片中一众演技在线的男演员。而网友们不论是否对这部电影感到满意,却几乎都在为一位男配角的演技点赞:演崇祯(朱由检)的刘端端。这位在《绣春刀2》的预告片中,都...
2 苏澈的扮演者演出海报 下同2022东方卫视中秋特别节目《朤月东方·中秋露营会》将于今天19:30播出。本次中秋特别节目将在颇具上海特色的坐标之上,打造一场海派都市露营会。 节目中,取材于上海民谣的评弹节目《苏州河上一座桥》,还原了上海母亲河——苏州河的沿岸风光。节目组使用水月倒置的舞台空间设计,打造独特国韵潮流...
3 苗苗图片芳华,苗苗图片 个人资料电影《芳华》给苗苗圈了不少影迷,她更被粉丝视为圈内自然美女星代表。的确,身穿Isabel Marant Etoile紫色廓形印花连衣裙的苗苗全身蕴藏一种独特的韵味。搭配Cesare Casadei长靴,优雅精美不失摩登姿态。APM Monaco的耳钉、戒指带着一种复古范儿的质感。叠穿一直都是时尚女孩...
4 欢乐米饭米粒儿,欢乐饭米粒儿百度百科图集 作为辽宁卫视的收视王牌,独创小品剧《欢乐饭米粒儿》因其取材自东北的真实生活,使得这档节目最大特点便是接地气。虽然只是一个小家庭中的故事,但是能够让观众从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矛盾变为笑料,冲突归于和谐。从艺术哲思的层面看,这档小品剧不仅包容而大度,还将时代折射于表达场域中,以四两拨千斤的表现技巧...
5 空军导弹兵电视剧,地对空导弹部队电视剧影视口碑榜(微信ID:yingshikoubei):最近一部主旋律电视剧,打动了小编的心,难得看到这样一部接地气的主旋律电视剧,《绝密543》,是由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出品,宋海波、王功执导,王聪、陈维涵领衔主演。这是一部军旅题材的战争剧,讲述了建国初期,为保卫祖国领空,一群糙老爷们,隐姓埋名,潜...
6 如懿传皇后的丫鬟演员,如懿传中皇后身边的丫鬟是谁扮演的《如懿传》刚开播时,因造型、年龄等问题被吐槽了一波,然而随着《如懿传》剧情渐渐深入,它口碑上也提高了很多,最近几集预告中,富察皇后的下线,更是牵动追剧网友们的心。其实富察皇后落得如此结局,跟她身边的丫鬟素练有很大关系,富察皇后刚嫁给乾隆时,富察老夫人就交代过素练,一定不能让富察皇后吃亏。因此,素练就...
7 太行山中王根英的扮演者电视剧《陈赓大将》中的王根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王根英不仅仅是一位贤妻良母,而且是一位工人运动活动家,曾多次组织过纱厂工人罢工,担任过全国总工会组织委员兼妇女部长。央视在“永远的丰碑”系列节目中,曾以“工人阶级优秀代表”为题,对她进行了介绍。 从纱厂女童工到工运女杰 1906年,王根英出生...
8 新版还珠格格紫薇扮演者丑爆了《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综艺可真是太火了。身边的人基本一碰面第一件事就是“诶,你有没有在看《乘风破浪》呀?”然后就开始各自聊对这档节目的感受。其30个小姐姐,观众缘最好的就是万茜。节目首期,节目组上想一起成团的对象,万茜呼声最高。黄圣依:我想跟万茜成团。金沙:我好喜欢万茜呀。观众缘,万茜基本也是最好的...
9 青河绝唱中办发方瑾扮演者电视剧《牌坊下的女人》由邓萃雯、寇振海、马雅舒领衔主演。该剧讲述民国时期清河镇佟、季两个大户人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女人必须三从四德,嫁进夫家就要首夫家规矩,即便是丈夫不在了也要守着。清河镇佟家和季家是两个死对头,佟家做药材生意,佟家老爷佟善群(寇振海饰演)有两房太太,大太太生有一女...
10 三进山城王太太扮演者说到在新中国的银幕上扮演母亲和老大娘的演员,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谁?是在《苦菜花》中扮演冯大娘的曲云?还是在《平原游击队》中扮演李向阳母亲的凌元?还是在《槐树庄》中扮演郭大娘的胡朋?抑或是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扮演杨晓冬母亲的陈立中?我想,没有谁,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王健华这个名字吧?对不对?可是明明,在...
关于新趣头条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新趣头条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备案号:粤ICP备8888888号-2 技术支持: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