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文章 > 海外娱乐 > 戏曲知识问答,戏曲知识题

戏曲知识问答,戏曲知识题

2022-10-02来源:萧翱瘁编辑:佚名标签:

文章导读
第五十二讲 关于“戏曲”的有关历史知识谢龙飞戏曲是综合诗、歌、舞、白(对白)等艺术手段来表演故事的一种舞台表演形式。一、戏曲的历史发展1、歌舞。周代初年曾经“制礼作乐”,当时的宫廷歌舞主要

第五十二讲 关于“戏曲”的有关历史知识

谢龙飞


戏曲是综合诗、歌、舞、白(对白)等艺术手段来表演故事的一种舞台表演形式。


一、戏曲的历史发展

1、歌舞。

周代初年曾经“制礼作乐”,当时的宫廷歌舞主要用于礼节(如宴会、祭祀、行军等大典),它分为:“文舞”、“武舞”。

文舞:手持羽毛或乐器。

武舞:手持兵器(如楯、斧之类)。

内容不外歌颂帝王的文治武功,有的是带有故事性的。如周代的“大武”,就是“武舞”的一种。内容是颂扬武王伐讨的胜利。演奏时,舞队的演员拿着兵器、向四方击刺,作出举袖、顿足、愤怒种种样子。此时,民间歌舞被称为“散乐”,宫延歌舞称为“雅乐”。

到宋代,郑樵说:“古之诗,今之辞曲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诗、歌、舞三者,在古代很早就结合起来了,不过早期的歌舞艺术还没有通过人物扮演、对白来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

2、优人。

优人乃戏剧演员前身,优人来源于远古的人巫觋。有点像后来跳神的人,女的叫巫,男的叫觋(习),优人的出现约在周代。

优人分“倡优”、“俳优”两种:倡优以表演歌舞为主;俳优擅长滑稽讽刺,引人笑乐。

春秋时楚国宰相孙叔敖,为人清廉,死后其子穷得无法生活。于是,优孟扮成孙叔敖的样子并模仿他的言谈举止进见楚王。楚王大惊,以为孙叔敖真的复活了。后楚王要封他做官,优孟则说:“我得回家跟妻商


量一下”。过了三天,他回复楚王说:“我妻子说:‘楚国的官是不能做的,像孙叔敖那样廉洁,死后其儿子竟穷得卖柴。。。。。。楚王听了被感悟过来,就封给孙叔敖后代土地。”

从这段故事里,我们开始看到了人物形象的模拟。优孟模仿孙叔敖颇象戏剧表演,所以后有“优孟衣冠”一语之说。

3、百戏。

百戏:又名“散乐”,系继承前代“散乐”这一名称而来。它是汉代各种民间杂技、乐舞的总称,不单指某一种技艺。

据东汉张仪的《西京赋》等书记载,百戏包括各种幻术、武技。如吞刀、吐火、走绳、爬竿、耍球、举鼎、过刀门等杂技,还有类似现代“摔跤”的表演,称为“角觝戏”(此名词往往和“百戏”通用)。百戏中有两种表演节目看来和后世戏剧的关系最密切,即《西京赋》所称的“总会仙倡”和“东海黄公”。

据描写,“总会仙倡”的表演情况是:在一个风景优美的仙境里,有许多神仙聚会一处,娥皇、女英坐着唱歌,洪厓披着用羽毛做成的衣服在那里指挥。还有“白虎鼓瑟,苍龙吹箎”。时而“云起雪花”,时而雷声震震。可见,这是一段优美的歌舞表演。其中,苍龙、白虎、仙人都是由演员装扮的,雪飞、雷声可能是幻术。

“东海黄公:”在《西京杂记》中记得比较详细,据说东海有个姓黄的老头,他能用法术制伏老虎。秦代末年,东海发现白虎,他拿着赤金刀去镇伏,不料因为年老力衰,饮酒过度,结果被老虎吃掉了。民间


就把这段故事作为戏来演出。“东海黄公”在汉代百戏中属于“角觝(抵)戏”的一种,演时大概是一人扮作老虎,一人装成黄公,通过种种武技,表现人虎相斗。其主要目的是表现武技、格斗,所以还不能算是戏曲,但其中插入了人物装扮和一些故事情节,这表明民间歌舞技艺已向戏剧领域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戏曲是百戏中间孕育形成的。因此,百戏实为戏剧艺术的摇篮。

总之:在从周、秦至汉、魏、六朝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和戏曲有关的各种艺术如歌舞、优戏、百戏等,它们除独立发展外,同时还不断交流,趋向综合,并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和增长了戏剧因素,如人物的模拟和故事性的增强,显然其中就孕育着戏剧艺术。这是社会生活发展和长期艺术实践的必然趋势。因而到了唐代,终于形成了中国的早期戏剧。

二、戏曲的形成──唐代戏曲

1、歌舞戏

历史前代流行于民间的某些带有故事性的歌舞,到了唐代,已经发展成为小型的歌舞戏了。最主要的有“代面”、“拨头”、“踏摇娘”等。

“代面”出于北齐。据说兰陵王高长恭勇武善战,但因貌美少威,所以每次作战,就载上形状狰狞的假面具,使敌人望而生畏。后来老百姓就用歌舞演出这段故事。扮演者衣紫、腰金、执鞭,作“指挥击刺之容。”


“拨头”出于西域,演胡人被虎吃掉,其子寻虎报仇的故事。扮演者披发、素衣、面作啼状,过八重山,唱八段曲,结尾可能是人与虎格斗。

“踏摇娘”出于北齐(一说是隋末),演一个酒鬼苏中郎,每次喝醉了就殴打妻子,他的妻子向邻里哭诉苦情。演时摇顿着身体,唱着“怨苦之词”,每唱完一段,周围观众就齐声帮唱:“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因其“且步且歌”,所以叫做“踏摇”。结尾是她丈夫来了,两人作“殴打之状”。这几种表演,根据《乐府杂录》记载,都属于“鼓架部”,把它们和各种百戏名目并列,可见它们是从前代百戏中间发展而来的。“其伴奏乐器,只有笛、拍板、腰鼓、两杖鼓四种,颇为简单,显然也是从前代百戏中间发展而来的,并且显然是一种民间艺术,未经很多加工。从上述三个节目看来,歌舞、表演、人物装扮、故事情节等,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结合,特别是通过人物模拟,按照一定情节来表演故事,说明它们已经初步达到了戏剧艺术的基本要求了。”

在“踏摇娘”里还体现了某些同情被压迫妇女的思想,其词虽不传,但就“怨苦之词”一点看来,或许还有某些抒情成份。这些小型的歌舞戏,在装扮上也开始能够根据人物的身份、形状,作某些合理的设计。如兰陵王“衣紫、腰金”,是个武将的气派;苏中郎着“红衣、面作正赤”表示醉状;“拨头”,面作“土色啼状”,表示遭丧(都是面具)。这些较之后代作戏曲,固然显得粗略,但应该承认,它们已经初步完成了从歌舞到戏剧这一重的历史变革。


2、参军戏。

“参军戏”(也有人称为:滑稽戏)是在唐代开元时期盛行起来的。其来源说法不一,一说来源于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据说石勒的参军名周延,为馆陶令,曾因贪污官绢百匹,受到一种很特别的处罚:每当宴会,令优人扮成周延,身穿黄绢单衣,别的优人就故意问他:“汝何官,在吾辈中?”答曰:“我本为馆陶令”。于是便抖擞那件征象贪污的黄绢衣服说,正因这个,才“入汝辈中”。大家引为笑乐(《太平御览》引《赵书》)。另一说,唐代开元中,有李同鹤善为此戏,明皇曾授他“同正参军”的官职,这可能是“参军”二字名的由来(见《见府杂录》)。以上二种说法都不能足信,参军戏之所以富于精艺是优人长期实践的结果。

“参军戏”的演出形式,一种是两个脚色,一名“参军”,一名“苍鹘”,相对问答,有简单的情节,或是即兴表演,以滑稽讽刺为主,最后总是“参军”说得不对头,“苍鹘”打“参军”,以此收场。这有点类似现代的“相声”,“参军”相当“逗哏的”,“苍鹘”相当“捧哏的”。所不同的,“参军戏”是通过人物装扮按照一定情节进行表演的。许多演员,利用这种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对统治者及某些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尖锐的讽刺。

“参军戏”不完全是滑稽逗乐,有的是渗含了歌舞成份的。唐代诗人元稹到浙东访问时,看见从扬州一带来的艺人周季崇、刘采春等弄“陆参军”,并且是“歌声彻云”。


中国戏剧中的“角色”、随“参军戏”的产生而开始形成了。中国戏剧富有浓厚的幽默感,也是和继承“参军戏”的讽刺艺术传统分不开的。

3、歌舞及其他民间艺术。

大曲:“大曲”形成于唐代,这是一种大型的歌舞艺术,演时主要分为“散序”、“中序”、“入破”三大段,歌词是五、七言绝句,由乐部来唱,音乐上自始至终使用一个宫调。至“入破”一段,急管繁弦,舞人踏节,想来一定是很美的。如“霓裳羽衣”、“绿腰”、“凉州”、“柘枝”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曲。它的音乐结构形式对后世戏剧音乐的“联套”方法有一定影响。

宫廷歌舞还有“樊哙排君难”一种,演“鸿门之宴”的事故,也可以说是歌舞戏。

另外,文人根据小说、民间事故编成歌舞剧。如:

《莺莺传》、《离魂记》等后世都演为戏曲。

说书:也于此时出现,如说“三国”事故,说“一枝花”(李亚仙不负郑元和的事故)等,可能已经有了职业艺术。

唐代还有“俗讲”,又名“变文”。

它是一种讲唱艺术,大约是受民间说唱故事的影响,用来讲唱佛教故事的,如《降魔变文》等,可见上述各种艺术给后代戏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宋代杂剧和南戏:

1、民间艺术的繁兴。

宋代“杂剧”和“南戏”的形成,表明中国戏曲艺术在唐代戏曲基础上进一步趋于完整。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都出现大规模的群众娱乐场所──“瓦子”,大量民间技艺都在“瓦子”里作集中演出。

“瓦子”里有大小“勾栏”(勾栏又叫“棚”,即演出场所),有的“棚”可容数千人。宋代歌舞百戏及各种民间技艺是在唐代的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宋代的歌舞和讲唱艺术,在文学体制上多半采用了新兴的词体(长短句),逐渐放弃了原来的五、七言诗;在音乐形式上,对宫调、曲牌的使用方法日趋多样复杂;内容方面故事性大为加强。

宋代歌舞艺术,出现了表演故事的大曲,如董颖《薄媚》大曲用长短句的歌词演唱西施的故事。民间还流行一种比大曲形式稍微简单一些的“转踏”,采用一诗一词相间,分别歌演许多故事,如“调笑转踏”,它用的词调是“调笑令”、咏罗敷、文君、莫愁等。

宋代讲唱艺术,也出现了新的特征,赵令畤写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系根据唐代元稹的“传奇文”(《莺莺传》)写成的,他用“蝶恋花”词调写了十二段唱词,在唱词之间又加入近于叙说的《会真记》原文,用来演唱一个完整的“西厢”故事。

与“鼓子词”类似的“唱赚”,它的演唱形式又分“缠令”与“缠


达”两种:

缠令即在一个宫调内,使用一个曲牌来演唱故事,前有“引子”,后有“尾声”;

缠达是以两个不同的曲牌循环间用,变化较多,有“引子”而无尾声。但都不如“诸宫调”更为成熟。据说:“诸宫调”是北宋孔三传所创,是把若干声调相近的曲牌统属于一个宫调内,再把许多不同的宫调接联起来,说唱长篇故事。“宫调”有点象我们今天唱歌时所用的“调门”,属于一个宫调的曲子,都受它的限制。不同的宫调往往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气氛。诸宫调的曲调繁多,形式灵活,对元杂剧的体制和音乐结构都深具影响,它的曲牌联唱方法也多为戏剧所吸收。现存作品如《天宝遗事》、《刘知远传》等。

宋代说书很发达,说书的本名为“话本”,今遗留的有《五代史平话》、《京本通俗小说》等。说书又分为“讲史”(历史故事)、“小说”(短篇故事)、说经(佛教故事)、“合生”(以敏捷的语言临时凑趣)等。后世剧材很多源于“话本”、“演义”,说书人对于人物语气、情态的模拟和戏剧表演也有一定关系。

此外,宋代“百戏”的种类、技术也远逾唐代,其他还有傀儡戏、影戏等。

2、宋杂剧。

“宋杂剧”是唐“参军戏”的继承和发展,角色增至五个:“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或“装旦”),但


其主要担任表演的角色仍是两个:“副净”、“副末”。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一书讲:“副净,古谓之参军;副末,古谓之苍鹘”。可见它是从唐“参军戏”发展而来。还有金元“院本”,其角色名称,基本与宋“杂剧”相同。

“参军戏”、“杂剧”、“院本”是一脉相承的同一类型的戏剧。

“杂剧”的演出形式,通常分为两段:开始先演一段“寻常熟事”,名为“艳段”。接着演“正杂剧”。此外,还有一种散段,名“杂扮”,往往是模仿和嘲笑人们的缺点。杂剧开始有固定剧本,可惜都已失传,仅在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一书内载有杂剧名目二百八十种,在陶宗仪《辍耕录》中载有院本名目六百九十种。

“杂剧”、“院本”的思想艺术价值和艺人们的正义、大胆、幽默、机智是分不开的。

3、宋南戏。

“南戏”是唐宋戏剧中最为完整、成熟的形式。形成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广传元代,并行于“杂剧”(宋元杂剧)。它产生于浙江温州、故名“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戏文”。它吸收唐宋以来各种歌舞、讲唱艺术成分(如“大曲”、“诸宫调”、“词”、“说书”等),后又加入了宋人词及其他乐曲,继承了“参军戏”和北宋“杂剧”的讽刺传统,特别是一些净、丑的宾白,写得意趣横生,对抨击现实黑暗、调剂戏剧气氛,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历史上完整的剧式。

南戏的角色分:生、旦、净、末、丑、贴、外七种。中国戏剧艺术


的角色门类,已经由南戏基本构成。形式自由,同场各行色都可以唱(与元代“杂剧”一人主唱不同),篇幅长短不拘,通过人物装扮,能够表现复杂完整的故事情节。

南戏开演时,先由末角上场念两段曲牌,大意是夸说作者的才能和剧本如何高妙云云,接着又唱一段描写张协故事的“诸宫调”,等唱到情节进入紧张阶段时,他就停住说:“像这样又说又唱,如何把这段故事表演出来好呢!”他叫后面乐师敲打起“鼓儿”,紧接着正式角色张协就上场了,但上场后并不立刻表演,还要和“后行子弟”有些问答,又念一段曲牌,说:“学个张状元似像”。大伙说:“谢了”,他再唱段曲牌,这才以剧中人的身份进入表演。后来“南戏”的演出把上述仪式大部分省略了。

南戏早期剧目有《赵贞女》、《王魁》二种,皆写状元负心故事。

最早发现收入明代《永乐大曲》中的戏文有三种:《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

南宋作品文学价值高,对人物典型刻画得很好。

四、元代杂剧

1、体制及形式特点。

元代“杂剧”是北方的产物,它的活动中心在大都(北京)、山西一带。它可能是在流行于北方的宋金“杂剧”的基础上,采了“诸宫调”的音乐形式(曲牌、联套),并广泛吸收了宋词、大曲、民谣等逐步形成。


它形式精炼,体制严整,每本戏通常分为四折(类似四幕或四场),前面加个“楔子”(一小短出戏,用来展开剧情或连系剧情)。但也有例外,如《西厢记》五本为二十折,有的戏为五折;“楔子”也有时放在折与折的中间,大体说来是四折一“楔子”。

整个剧本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对白,如果两人都有唱词,一般是分在两折里面,在同一折里两人都唱的情况只是特例。它的音乐形式,很像“诸宫调”,每折用一个宫调,后面接连着许多曲牌,组成一套,四折共用四套曲子,并且一折内的唱词只用一个韵脚,不换韵。曲牌次序排列,也经常只有一个韵脚,不换韵曲定规矩的,这可能是由于音乐旋律相近之故。

元“杂剧”的脚色较之宋代“南戏”有很大发展,分工细密得多了,约二十余种。主角为正末(饰正面人物的男主脚)、正旦(饰正面人物的女主脚)、净(一般饰反面人物)。这些名目,主要根据人物的性别和他在戏中的主、次地位来区分的,似乎和人物的年龄、身份关系不大。此外还有一些能够表明人物身份或年龄的专门人物名称,如孤(官)、卜儿(老太婆)、俫儿(小孩)、孛老(老头)、邦老(强盗)、曳刺(兵勇)、酸(书生)种种。这些称谓,大都是宋金时期的一些俗语,不该算是脚色名称。

2、主要作家与作品。

(1)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大作家,擅长于写妓女。他著有:《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等,其中以《窦娥冤》为代表作。


(2)王实甫是元代剧作家,他著有:《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等,《西厢记》是代表作。

(3)马致远是元代的名作家,《汉宫秋》是其代表作,写汉代昭君出塞的事故。曾与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等合写过《黄梁梦》剧。又长于写散曲,“小令”。

(4)白朴:金代人。著有《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等,他长于写情。

(5)郑光祖,字德辉:著有《倩女离魂》、《王粲登楼》、《周公摄政》、《三战吕布》等。

(6)再有纪君祥的名剧《赵氏孤儿》、高文秀的《双献功》、李文蔚的《燕青博鱼》、张国宾的《薛仁贵》、费唐臣的《贬黄州》、尚仲贤的《柳毅传书》、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李直夫的《虎头牌》、石君宝的《秋胡戏妻》、杨显之的《潇湘夜雨》等。

(7)元杂剧分为三个时期:

从元代王朝灭金至亡宋;从元统一全国到元年间;元代未年至正年间。此时期,有宫大用的《范张鸡黍》、曾瑞卿的《留鞋记》、周文质的《苏武还乡》、朱凯的《孟良盗骨》、秦简夫的《东堂老》、陆登善的《陈州粜米》。

3、杂剧的演出。

元杂剧演唱时所用的腔调主要是北曲,后期也渗入了南方的曲调,明代有用南曲的“南杂剧”。


它使用的乐器,有三弦、琵琶、笙、笛、锣、鼓、板之类。

演员的服装,基本上根据人物身份适当配置,如“幞头”、“凤翅盔”等。至今舞台上仍有沿用者。演员的面部化装,旦色自然是金脂抹粉的,净、丑之类已有近似脸谱性质的化装,但主要是黑白二色,还是比较简陋的。

舞台上使用的道具,名为“砌末”,金银财宝、行李包裹之类,一应俱全。还有一种竹马,似和现代舞台上的马鞭不同,也不像是以竹竿代马,可能类似现在的“跑驴”,在腰间扎成马形。

元杂剧还有一些演出时用的惯例:开场前用所谓“开呵”,由一个演员先出场夸说剧情大意,以便“求赏”;等戏演到中间,又有所谓“按唱”,就是把戏突然停住,由另一演员上场,再把剧情夸说一番,让你非看下去不可,说完了再接着演,也含有“求赏”之意;结尾时还有“打散”,就是念诵一段曲词,或是歌舞(曲牌用〔鹧鹄天〕、〔络丝娘〕等),大概是送客的意思。这些都是杂剧在民间街市演出的痕迹。

杂剧的演出场所,仍称为“勾栏”,舞台三面突出,两旁地势高的地方称为“腰棚”。

元代著名杂剧演员有:平阳奴、李娇儿等。

4、元杂剧的衰落。

元杂剧到元末衰落。

五、明代传奇

传奇是南戏的进一步发展,体制和南戏不同。杂剧一般只有四折,


传奇多至四五十出。杂剧是一人主唱,传奇的每个角色都可以同台唱,形式变化很多,如合唱、分唱、接唱等,杂剧的曲调是北曲,传奇主要是使用南曲,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末、旦,传奇是生、旦¨¨。概括地讲,传奇的一般特征是:篇幅宏大,题材广阔、情节曲折、词采丰富、人物描模细致工巧,但也普遍存在雕镂过分的缺点。

明代初年,最流行的是产生在元代末年的五本南戏:《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杀狗记》。

继五本南戏之后,陆续产生了明初传奇剧作,有《金印记》、《香囊记》、《精忠记》、《三元纪》等剧。

明代传奇,至嘉端前后,将近一百多年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优秀作品相继涌现。如:《宝剑》、《邯郸》、《水浒》等名剧。

1、明剧分三派。

以汤显祖为临川派代表,是一种有风骨、虚伪的道学作风,他的戏剧主张反对格律限制,自由抒发才情。著有:《牡丹亭》(一名《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总称为《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为代表作,浪漫色彩浓厚。

与临川派相反的是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他作剧总名《属玉堂传奇》,现存七种:《义侠记》影响最大。他精通音乐、音韵,主张剧本写作严守规律、语言自然通俗。

再是昆山派,以梁辰渔为代表。著有《浣纱记》、《红线女》、《红绡女》等。《浣纱记》写吴越战争,以范蠡和西施的恋爱关系为全


剧线索,描写了两次国亡家破的政治斗争。

这三派,临川派过分追求词义曲折,流于艰深;吴江派只注重格律严整,语言通俗,文学性差;昆山派文字雍容华美、典雅雕饰、文学性高。

2、明代传奇剧本,主要是用昆曲(昆山腔)演唱的,此外还有弋阳腔、青阳腔等。

弋阳腔、青阳腔,除采用昆曲的传奇剧本外,还有自己的独用剧本,是昆曲不能演唱的。这类剧本,文学体制上和昆曲演唱的传奇剧本大同小异,也可称之传奇。但语言通俗、形式自由、音律韵脚没有昆曲剧本那么多限制,有较多的民间色彩。

除弋阳、青阳外,还有潮调,此调富于反抗性,文词真挚朴素,但有堆砌典故的毛病。如潮调《荔镜记》,写陈三和五娘的恋爱故事。这类戏,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长城记》(孟姜女事)、《英台记》(梁、祝事)、《织锦记》(董永事)等就取材于民间传说。

此外还有不少连台本戏。如:《水浒》、《三国》、《西游》、《封神》等。

3、明代戏剧演出。

明代戏剧演出,角色分行细密:它以生、旦为主,在生、旦、净、末、丑、贴、外七行角色之下,又分为小生、小旦、小净、小末、小丑、小贴、小外,另有老旦、副净、中净、副末等,大抵都是作为七行角色的副手。


角色的面部化装,这时已出现勾画脸谱的方法,颜色已不限于宋元时期的粉墨二色,有粉面、青面、蓝面、金面、红面、黑面等,用不同颜色的脸谱来表现人物不同身份和性格。角色的服装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各个时代的服装,如“唐巾”、“晋巾”,以至明代的时装,都兼收并蓄,形成中国舞台上特有的一套服装规制。明代戏剧的舞台布景,据《陶庵梦忆》一书记载,决不是“一桌两椅”,书中“刘晖吉女戏”条,载有唐明皇游月宫的演出情形:舞台上蒙一层黑幔,叶法善作法,手起剑落,黑幔忽收,露出一月,四围有云气,月中有嫦娥、吴刚、桂树、白兔等,并且撒布成桥,可以直通月宫,境界神奇,忘其为戏。

明代戏班主要有两种:

贵族的“家乐”,即私人养着的戏班,供自己享乐,有时也对外演出。

另一种是民间职业班社,以营业为主,流动演出。

明代戏剧表演艺术很发展,能准确地模拟人物性格,武打技术也相当纯熟。颜容演《赵氏孤儿》不动观众,回去抱木雕对镜演唱,结果出演,感动千人泪。马锦作丫婢不如人,后自作京城婢三年,回演逼真活象,感动人。

4、弋阳腔、昆山腔及其他。

我国戏曲所用的歌唱曲调,一开始就是凭借着两个来源的,一是继承前代的乐曲遗产,一是继承和不断吸收民间流行的歌唱曲调。

宋元南戏和元杂剧就是用不同的曲调──南曲和北曲来演唱的。


南戏产生在南方,主要使用的是“南曲”,也就是以南方语音为标准的南方曲调,特点是以南方语音为标准的南方曲调,特点是五音阶,声调清宛,以箫笛伴奏。在戏曲中,南曲有特用的曲牌子,如《懒画眉》等都属南曲,《张协状元》中的[福州歌]、[幅清歌]则一望就知道是南曲。

元杂剧产生在北方,使用的是“北曲”,也就是以北方语音为标准的北方曲调,特点是七音阶,声调比南曲较雄劲,主要以弦乐器伴奏。北曲也有特用的曲牌子,如[端正好]、[沽美酒]等即属北曲。另有一些曲牌子,南北曲牌都有,如[点绛唇]、[喜迁莺]等。以上是宋元时期戏曲音乐方面的大致情形。

明代戏曲声调很多:

海盐腔:南宋时产生于浙江的海盐,流行于嘉兴、湖州、台州等地,杨梓还参照北曲,加上弦索,对这个剧种发展和提高起了一定影响。明代嘉靖以后,逐渐衰落,它的乐器有银筝、象板、月面、琵琶。

余姚腔:产生在浙江余姚一带,流行于常州、扬州、池州、太平等地。它可能用“帮腔”的形式。

弋阳腔:又名“高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发源于江西弋阳,风行南北。明代引响最大剧种之一。其特点是一人独唱、众人帮和、这种形式叫“帮腔”,就是当演员唱完一段或一句曲词的结尾时,由后场司音乐的人接着唱,也有时由司音乐的人先唱第一句,然后演员重复地唱一次,底下就接着唱下去。帮腔的方式很多,它不用丝弦乐器伴奏,只有


铙、钹、鼓、板和人声的帮和。

弋阳腔富有民间色彩,高亢粗犷,形式灵活,不受陈规旧套的限制。它演唱的剧,就是一般传奇剧本,但也有自己独用的本子。弋阳腔发展后期,曾创造和发展了“滚调”。什么叫“滚调”呢?中国戏曲的曲词,原来都是按照一定曲牌填写的长短句,每个曲牌都有固定的曲调,词义也比较深奥,而“滚调”则是用五言或七言的整齐句法,夹在原有的曲词中间,它的词义通俗,腔调近于朗诵式“数唱”,多为一板一眼,这样对原有曲词,起着解释、发挥、咏叹的作用,能够清楚地传达内容,烘托情绪,因此为群众喜爱,这是弋阳腔的重要发展。

昆山腔:又称“昆曲”,是明中叶影响广泛的剧种。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嘉靖时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发展,他吸收了海盐腔、弋阳腔、金元北曲、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份,创造出一种细腻轻柔的腔调,称为“水磨腔”或“冷板曲”,后梁伯龙根据昆山腔的音律、腔调写成一部《浣纱记》,在舞台上用昆曲山腔演出了。

传奇所用的腔主要是昆山腔。它的艺术特点:腔调圆润柔美、细腻徐缓。伴奏音乐主要是笛子。

此外,还有义乌腔,产生于浙江义乌,与现在浙江婺剧中高腔部分的“西吴高腔”有些关系。西秦腔(可能是一种小曲)、石台腔(即石牌腔),产自安徽,似与徽戏“高拨子”这种腔调有关;京腔,即弋阳腔流到北京后蜕变而成¨¨¨

以上为明代戏剧。

六、清代戏剧

清末形成了京剧艺术,完成了戏剧历史上又一次重要的变革。

1、清初传奇──昆曲的余晖:清时,在苏州地区有一批传奇作家:李玉、字玄玉,作《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等剧作,以《清忠谱》为代表;朱佐朝,作剧《涣家乐》;朱素臣,作剧《十五贯》;叶稚,作剧《琥珀匙》;丘屿雪,作剧《虎囊弹》;李渔,号笠翁,作剧总名《笠翁十种曲》:《比目鱼》、《风筝误》、《闲情偶寄》等;陈大铖,作剧《燕子笺》、《春灯謎》;洪升,作剧《长生殿》。《长生殿》初名《沉香亭》、《舞霓裳》、《四婵娟》;孔尚任,号东塘,作剧《桃花扇》,写南明亡国的痛史。此后又有蒋士铨作《临川梦》;杨潮作《吟风杂剧》;唐英作《古柏堂传奇》、《无缘债》;张照作《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周祥钰、邹金生作《忠义璇图》。

清代掌管宫廷演剧事务的机构叫“南府”,后改为“升平署”。

2、清代中叶地方戏的发展。

地方剧的来源是相比而成:如明代昆曲,它在一个时期内居于剧坛主导地位,因此和它同时的各种地方剧种,人们就总名为地方戏。这主次就分明了。后来,戏班集中到扬州来,为了便于管理,将它们分为“花、雅二部”。“花部”指各种地方戏,“雅部”就是昆曲。此时,种类名目繁多,仅见于《扬州画舫录》各书记载的剧种,就有梆子腔、乱弹腔、四平腔、京腔、卫腔、巫娘腔、罗罗腔、唢呐腔、二簧腔等十余种。随后,秦腔入京,京腔就一蹶不振了。魏长生创造“梳水头”;


旦角的“踩跷”,“贴片子”亦他创造、后与其弟子著名旦脚在一个班社,名“双庆”,后魏分出来,改名为“永庆”。

秦腔盛行,京腔减色。

首先入京的徽班是三庆班,相继而来的有四喜、和春、启秀、霓翠等班。

徽班是一种包括昆曲、二黄调、秦腔小调等各种戏剧腔调的混合性的组织,所唱各调统名之为“徽戏”,二黄调是徽戏的重要腔调之一。它进入北京后,又把原来在京的京腔、秦腔收容进来,即所谓“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杨州画舫录》)从而使徽戏的腔调更为丰富。”

四大微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它们各有专长:三庆的“轴子”(以演连台本戏见长),四喜的“曲子”(昆曲),春台的“孩子”(儿童演员),和春的“把子”(武打戏)。

演员分为徽(徽戏)、西(即秦腔)两部,那时二黄调是以诸腔合一的地位而存着。及至道光年间,情况就不同了,二黄调从徽戏的其他腔调里颖脱而出,成为徽戏最主要的腔调,这里,我们看到了京剧怎样过渡的征兆。

3、京剧艺术的形成及著名演员。

清代末年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京剧。徽戏又是京剧的直系亲属,它以二黄调为主兼收各种杂调小曲,逐渐蜕变成为京剧的二黄,这大约是道光初年的事。约在道光八年以后,湖北汉剧的西皮调(当时


亦称楚调、湖广调)传入北京,王洪贵、李六是以唱楚调知名的演员,于是京剧除唱二黄调外,又增加了西皮调,皮、黄合奏从此成了京剧的基本腔调。

京剧早期演员影响极大者有: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时称“老生三鼎甲”。京剧老生的“安工”(唱工老生)、“衰派”(做工老生)、“靠把”(武打老生)三行表演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了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

京剧的优秀作品多半是些不知作者姓名的剧本,如《打渔杀家》、《宇宙锋》、《四进士》、《清风亭》、《二进宫》、《打龙袍》、《白蛇传》、《铡美案》、《群英会》等。京剧剧本许多都是从昆曲或地方戏的整本戏中摘出来的单出戏……

留言跟帖
热门文章
日榜 周榜
1 保持通话碰运张扮演者

提起军旅动作题材的影视作品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尤其是在2002年首映的《冲出亚马逊》,以及2011年首播的《我是特种兵》等这一系列经典军旅作品的接连上线之后,此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更是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和认可。《排爆手》海报而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新片《排爆手》,便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军旅动作题材电影。...

2 金粉世家演技,金粉世家里的女主角是谁

作者:纳兰唐儿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所有的传统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红楼梦》最大的写法就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通过这种线索与人物判词来揭示人物的命运。电视连续剧《金粉世家》也是采用了这种手法,并且用得很巧妙,直到故事发展到高潮时,我才明白。01.因缘际会欧阳于坚是女中高中的国文老师,...

3 徐峥 童星,徐峥电影童星

她是《唐山大地震》中的小方,此片让小小年纪的她一战成名。凭借此片中的出色演出,她荣获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新人奖。小小年纪就获得如此大的殊荣,让卓不凡不得不佩服。她还是《摩登年代》中的丢丢。与徐峥大叔萝莉组合,让观众忍俊不禁。徐峥更夸奖她是中国演技最好的女童星。而她更是多次与王宝强合作。2010...

4 僵尸王爷琳琳扮演者

南宫琰倏地全身紧绷,手中缰绳一收,止住马儿的前进。而李云也警觉地抬头四顾。风从他们的身上吹过,带来沙沙的叶子响动。烈日下,两匹黑色骏马不安地抬头喷着粗气,动物灵敏的感觉让气氛更为紧绷。南宫琰确定,这些人在这里等候自己很久了。遮掩不住的杀气,从两边的树林散发出来。低头看着仍睡着的雪芊芊,南宫琰轻轻推醒...

5 我的前半生罗子君妈妈结局,我的前半生罗母

继达康书记之后,中老年网红组又得一分!最近,《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的妈妈“史上最强丈母娘”薛甄珠女士成了不少瓜友心目中的新晋国民女神!其实她刚刚上线的时候,给人的第一感觉并不太讨喜~喜欢占点小便宜,买菜的时候自带小刀↓贪慕虚荣,看到唐晶的手表,眼珠都快跑出来了~还有点势利,对自己两个女婿有两幅面孔,...

6 86版孙悟空替身扮演者

古人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吃俺老孙一棒——"当这一句话响在耳边,顿有一种神清气爽之感,仿佛又看见孙悟空挥舞金箍棒,打向妖怪的样子。一心向佛的唐僧,一身正气的悟空,贪吃贪吃睡的八戒,还有总在关键时刻才有发言权的沙师弟,四人一路西行,求取真经。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他们的童年大多是伴着86...

7 双儿扮演者何琢言

Hello,大家好!今天的你们都开心了吗?都在忙些什么呢?最近《新鹿鼎记》开播了,你们看了吗,据悉,新版《鹿鼎记》中的双儿是由杨祺如饰演的。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聊聊各版《鹿鼎记》中的双儿,看看你印象最深的是谁扮演的呢?李通明——香港佳视电视剧《鹿鼎记》左边为李通明1977年,香港佳视制作出品了古装武侠剧...

8 灵魂摆渡的冥王阿茶是谁演的,灵魂摆渡人冥王阿茶

奇幻爱情电影《尘缘.不神山》在横店开机拍摄。作为一部网络大电影,《不神山》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由王栎鑫、陈洁、徐可、翟艺舒主演,讲述了在不神山上修炼多年的蝎子精左冰清下山历劫,遇上“菜鸟”捉妖师鱼三,两人暗生情愫却遇到巨大阴谋。主演阵容一般,没有高人气演员加盟,但是《不神山》由巨兴茂监制。巨兴茂身材...

9 电视剧领养中琳达的扮演者

近日,由李妮执导,李娃执笔,袁咏仪、胡杏儿、丁海峰、濮存昕、FONG KIANA等人联袂出演的暖心亲情大剧《领养》正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热播。该剧主要讲述了离异母亲琳达为拯救身患白血病的养女娜娜,跨国寻找亲生父母的故事。在近期播出的剧情中,雪梅(胡杏儿饰)在确认娜娜(FONG KIANA饰)就是自...

10 风筝里的四哥徐百川,风筝徐百川是好人吗

相信大家都看过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都会记得钱小豪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大多数也都认识里面的演员,比如小冬瓜袁洁莹、君宝师傅刘洵、道士袁祥仁、大太监孙建魁、达摩院首座于海、大太监妹妹刘红梅,不过《太极张三丰》中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他就是《风筝》中的四哥徐百川,扮演者是演员刘立伟。(左边第一个)刘...

1 绣春刀2片头三个人都是谁,绣春刀2演的什么意思

本文首发于:深圳文艺复兴(微信公众号ID:sz_wyfx)对于《绣春刀2:修罗战场》这部在豆瓣评分已经拿到7.7,超越了前作的新片,最大看点无异是片中一众演技在线的男演员。而网友们不论是否对这部电影感到满意,却几乎都在为一位男配角的演技点赞:演崇祯(朱由检)的刘端端。这位在《绣春刀2》的预告片中,都...

2 苏澈的扮演者

演出海报 下同2022东方卫视中秋特别节目《朤月东方·中秋露营会》将于今天19:30播出。本次中秋特别节目将在颇具上海特色的坐标之上,打造一场海派都市露营会。 节目中,取材于上海民谣的评弹节目《苏州河上一座桥》,还原了上海母亲河——苏州河的沿岸风光。节目组使用水月倒置的舞台空间设计,打造独特国韵潮流...

3 苗苗图片芳华,苗苗图片 个人资料

电影《芳华》给苗苗圈了不少影迷,她更被粉丝视为圈内自然美女星代表。的确,身穿Isabel Marant Etoile紫色廓形印花连衣裙的苗苗全身蕴藏一种独特的韵味。搭配Cesare Casadei长靴,优雅精美不失摩登姿态。APM Monaco的耳钉、戒指带着一种复古范儿的质感。叠穿一直都是时尚女孩...

4 欢乐米饭米粒儿,欢乐饭米粒儿百度百科

图集 作为辽宁卫视的收视王牌,独创小品剧《欢乐饭米粒儿》因其取材自东北的真实生活,使得这档节目最大特点便是接地气。虽然只是一个小家庭中的故事,但是能够让观众从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矛盾变为笑料,冲突归于和谐。从艺术哲思的层面看,这档小品剧不仅包容而大度,还将时代折射于表达场域中,以四两拨千斤的表现技巧...

5 空军导弹兵电视剧,地对空导弹部队电视剧

影视口碑榜(微信ID:yingshikoubei):最近一部主旋律电视剧,打动了小编的心,难得看到这样一部接地气的主旋律电视剧,《绝密543》,是由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出品,宋海波、王功执导,王聪、陈维涵领衔主演。这是一部军旅题材的战争剧,讲述了建国初期,为保卫祖国领空,一群糙老爷们,隐姓埋名,潜...

6 如懿传皇后的丫鬟演员,如懿传中皇后身边的丫鬟是谁扮演的

《如懿传》刚开播时,因造型、年龄等问题被吐槽了一波,然而随着《如懿传》剧情渐渐深入,它口碑上也提高了很多,最近几集预告中,富察皇后的下线,更是牵动追剧网友们的心。其实富察皇后落得如此结局,跟她身边的丫鬟素练有很大关系,富察皇后刚嫁给乾隆时,富察老夫人就交代过素练,一定不能让富察皇后吃亏。因此,素练就...

7 太行山中王根英的扮演者

电视剧《陈赓大将》中的王根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王根英不仅仅是一位贤妻良母,而且是一位工人运动活动家,曾多次组织过纱厂工人罢工,担任过全国总工会组织委员兼妇女部长。央视在“永远的丰碑”系列节目中,曾以“工人阶级优秀代表”为题,对她进行了介绍。 从纱厂女童工到工运女杰 1906年,王根英出生...

8 新版还珠格格紫薇扮演者丑爆了

《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综艺可真是太火了。身边的人基本一碰面第一件事就是“诶,你有没有在看《乘风破浪》呀?”然后就开始各自聊对这档节目的感受。其30个小姐姐,观众缘最好的就是万茜。节目首期,节目组上想一起成团的对象,万茜呼声最高。黄圣依:我想跟万茜成团。金沙:我好喜欢万茜呀。观众缘,万茜基本也是最好的...

9 李?S的扮演者

1月2日下午,《巴啦啦小魔仙》主演孙侨潞(原名孙圳)被曝出饮酒过量去世的消息,一时之间引发全网讨论,不少网友都不敢相信这一爆料,纷纷留言询问确认,随后孙侨潞微博显示上线,可惜等来的是她妈妈确认孙侨潞已经离世的消息。孙妈妈在文中强调,孙侨潞是心梗猝死,希望宝贝女儿不要在死后还遭受流言蜚语,也恳求大家不...

10 黄晓明同框,和黄晓明合作过的男配角

不久前潘粤明、马丽、孙坚和李乃文主演的家庭轻喜剧《逆流而上的你》开播了,令人没想到的是,刚在《知否》告别了大反派“康姨妈”,在《逆流而上的你》很快就登场了。“康姨妈”扮演者是张棪琰,在《逆流而上的你》里她饰演地产公司董事长邹凯(孙坚)的前情人汪雨,看起来更年轻漂亮了。《逆流而上的你》里,汪雨人设是3...

关于新趣头条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新趣头条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备案号:赣ICP备2022011427号-2 技术支持: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