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玩法攻略 > 天天天夫,天天天op

天天天夫,天天天op

2023-04-06来源:萧翱瘁编辑:佚名标签:

文章导读
黄宾虹黄宾虹(1865—1955)是近现代以来文人画传统的接续者,这位气象浑厚、知识渊博的学问型画家,深通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在理论上阐释和发掘文人画的内在世界,并在创作上予以实践

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是近现代以来文人画传统的接续者,这位气象浑厚、知识渊博的学问型画家,深通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在理论上阐释和发掘文人画的内在世界,并在创作上予以实践。他的出现,将千年来文人画传统推向一个新境界。

黄宾虹的论画纲领在“浑厚华滋”一语。虽然此语并非黄宾虹独创,但黄宾虹将其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绘画概念,并作为绘画的最高审美理想。从50多岁论画拈出此语,一直到晚年仍奉行不殆(如《九十杂述》中仍将其作为论画不二宗旨),其几十年艺术道路在不断丰富此一概念。这一概念有深厚的传统哲学思想做支撑,汲取了中国传统画学的理论滋养,甚至还融进一些西方艺术观念的内涵。与董其昌“南北宗”说、石涛“一画”说、王原祁“龙脉”说等一样,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说是对中国画学的重要贡献。

“浑厚华滋”说的提出

黄宾虹将“浑厚华滋”作为他的绘画纲领,多得于董其昌的启发,董其昌对元人张雨以“峰峦浑厚,草木华滋”评黄公望一语非常重视,并曾以“川原浑厚,草木华滋”来论董源、黄公望等南宗墨妙之法。清初以来,在董其昌影响下,不少论画者以此语评文人画境。其中王原祁是一位推阐者。他评黄公望,言其平淡天真,傅彩灿烂,高华流丽,“达其浑厚之意、华滋之气也”,自有一种“天机活泼隐现出没于其间”。他追溯黄家浑厚华滋之根源:“高房山传米家笔法,而浑厚华滋又开大痴生面,兼宋人三昧者。”梁章钜有诗评吴历画云:“浑厚华滋气独全,密林陡壑有真传。不教墨井输乌目,论画司农未见偏。”而为黄宾虹所重视的画家戴熙也以“拟大痴浑厚华滋气象”为自己的追求。

黄宾虹在此基础上,将“浑厚华滋”发展成一独立的画学概念。

其一,他以此语为宋画精神之概括。黄宾虹论画以宋画为最高范式,荆浩、范宽之深厚,董源、巨然之苍润,以及二米之自然天成,是他宗法宋画的三个支撑点。而在他看来,诸家均以浑厚华滋为要旨。说到董巨,黄宾虹说:“笔苍墨润,浑厚华滋,是董巨之正传,为学者之矩矱。”他有题画诗云:“唐画刻画如缂丝,宋画黝黑如椎碑。力挽万牛要健笔,所以浑厚能华滋。”这是概括荆浩、范宽等的深重厚拙之境的。他以一语尽此之论:“画宗北宋,浑厚华滋。”浑厚华滋是他从宋画正脉中引出的一泓清泉。

其二,他以此语为士大夫画之根本特点。其论画有士夫、大家、名家三家画之分,以士夫画为最高,他说:“士夫之画,华滋浑厚,秀润天成,是为正宗。”他认为,元代画家之所以能发展“士夫画”的传统,就在于不忘宋人“浑厚华滋”的精神。他说:“元季倪黄俱从董巨筑基,故能浑厚华滋。”

其三,他以此语为笔墨表现之最高法则。在当时中西绘画交融的大背景下,这位当时极富智慧的绘画理论家,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特点,舍笔墨则无以言中国画。他认为,唯有奉行浑厚华滋之道,才能深原笔墨趣味。他说:“笔墨重在变字,只有变才能达到浑厚华滋。”

其四,他以此语为艺术最高境界。其85岁所作《太湖风景图轴》(赠林散之)之跋云:“太湖三万六千顷,蒨峭广博,浑厚华滋,以范宽笔意写。”此中浑厚华滋则是从境界言之。他的浑厚华滋,是一种大境界、大气局,具有包括宇宙、横绝太空的气势。他说:“画当以浑厚华滋为宗,一落轻薄促弱,便不足观。”(85岁所作《山溪泛舟》图轴题跋)他将浑厚华滋的境界创造,当做医治明季以来画中柔靡枯硬之病的良药。

其五,他甚至将“浑厚华滋”作为民族性因素来体会。他说:“山川浑厚,有民族性。”1953年,他有题画诗云:“和合乾坤春不老,平分昼夜日初长。写将浑厚华滋意,民物欣欣见阜康。”浑厚华滋,在这里被当作中华民族的恢弘阔大之气。他说:“董北苑从王维、李思训、吴道玄诸家筑基,以浑厚华滋为功,发扬中国民族精神,为文化最高学术,世无比伦。”他认为,画宗浑厚华滋,是弘扬民族精神之需要。

“浑厚华滋”在元明艺术家那里,是一般性的论画术语,山川浑厚,草木华滋,是对山水画意象特征的一般描述。而在黄宾虹这里,将其熔冶为一个绘画核心概念,一种昭示其审美理想、生命追求和最高艺术境界的概念,甚至是展示他人生理想抱负、以艺术来拯救人心、恢复华夏文明精神的关键概念。

黄宾虹的“浑厚华滋”也可分为“浑厚”“华滋”两个语词联合来理解,但不是对山水画意象形态的描绘,而具有特别的理论层深。他常将浑厚、华滋二者分别作为墨和笔的要求,墨要浑厚,笔要华滋,如同石涛所说的墨有蒙养之功,笔出生活之趣。在这个意义上,浑厚华滋,就是他时所说的“苍润”。他说:“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采。”“元人极意于苍润,幽深淡远,超出唐宋。”但在更多的情况下,黄宾虹从体用关系中来理解此语。“浑厚”言其体,“华滋”言其用。唯浑厚,方能华滋。从体上言,他认为宋元画得其浑厚,具有突出的力感。他说:“浑厚华滋,画生气韵,然非真力弥满不易至。”浑厚是一种充满圆融的精神气象。但黄宾虹并不认为表现刚猛就是有力,他对明中期以来浙派、吴门的枯硬之风,始终持批评态度。他所提倡的力,非“子路事夫子时气象”,逞强斗狠,外露伸张,而是“笔底金刚杵”、平中“锥画沙”、是内隐之力。故而以“浑”而隐括之。浑厚,是一种浑涵内蕴、潜气内转的力的形式。浑厚不是表面的笔力雄放、墨采纵逸,而须精神的含弘广大、虚静浑脱。

从用上言,“华滋”是虚浑的精神颐养和浑涵的笔墨所呈现的境界。“华滋”——如花一样的滋蔓,如王原祁所言之“天机活泼”、石涛所言之“开生面”,具有生机活泼的韵味。“华滋”就是他所说的“秀”,是潜气内转中的“秀出”,是“刚健”中所含之“婀娜”,是浑厚之体中所释放出的大用,与明末清初以来画学中所推崇“苍古之中寓以秀好”的境界庶几相近。他说:“论画者曰苍雄深秀,画宜浑厚华滋,至理相通。”他的华滋之境,不是忸怩作态的甜腻,而是苍雄深厚中的秀润,润从苍处得,秀自拙中取。

钢琴家傅聪自幼随父研味黄宾虹艺术,数十年徜徉于此一艺术世界中,他说:“黄宾虹超过古人,就是他的‘内美’和‘乐意’。”这一概括对我颇有启发。黄宾虹从体用上谈浑厚华滋,浑厚为体,华滋为用,体用一如,亦即“内美”与“乐意”的统一。唯有潜藏深蕴的“内美”,才有这生机活络的“乐意”。所谓“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绰约灵动的“乐意”是由“内美”之花传递而出的。作为一个重要的画学概念,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说,触及三方面内涵,一是心灵涵养之功夫,二是笔墨操运之准则,三是艺术境界之特征。在文人画发展史上,绘画从来就不是一种满足人们视觉享受的空间艺术,而是心灵修养的进阶,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黄宾虹以“浑厚华滋”为文人画之旗帜,追溯文人画发展之正脉,并从中抽绎出民族精神之内涵,以雄厚苍润拯救流于荒怪萎弱的绘画传统,以浑全阔大去振刷清末以来萎靡的民族精神。

在有的论者看来,黄宾虹的画学思想是保守的。这是对黄的误解。黄宾虹并不认为画为图解政治之物。他在谈画史时说,最早的画以宗教画居多,乃神话图画。后来画为宗庙朝廷服务,如院体画。他认为画乃一己心性之作,这是士夫画的重要特点。以笔墨出己心的士夫画,具有光明澄澈的逸士情怀、深沉厚重的生命关怀、骨气清爽的精神气质,它不是唯重外表、取悦于人的“君学”,而是一种“民学”——一种有气格、有内美、求“骨子里的精神”的艺术。其“浑厚华滋”画学纲领的提出,正是服务于这样的追求。

以下从三个方面,结合黄宾虹的作品,进一步谈我对这一画学概念所寓涵的内在精神的理解。

浑全的法则

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说,首先在一个“全”字,浑全的全,大全的全,浑璞而圆成无碍的“全”。这与中国哲学有密切关系。

《老子》说“大制不割”——最高的制是无分别的,它反对人通过强行知识说解撕裂世界的整全。道家强调“朴”与“璞”,前者反对有为,强调不作,认为淡然无极而众美归之,提倡“虚无恬淡寂寞无为”的创造方式;后者强调归于“真璞”而未雕的世界。禅宗也强调圆成无碍的无分别见,“不立文字”即是此宗之精髓。道禅都追求一种“大全”境界。而儒家思想中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强调人与天地的会通合一,也与此旨趣相通。“浑”的哲学正于此凝结而成。

浑全无碍的哲学大致在唐代影响艺术创造,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法则。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首品为“雄浑”,其言:“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此品防《周易》乾卦,讲体精用弘的道理。“雄”之大用,来自于人心灵的虚浑状态,颐养充盈的真体,超越具体的实在,解除人与世界的冲突,从而达到万物皆备于我、浑然与万物同体的境界。黄宾虹有时以“沉雄浑厚”一语来代替“浑厚华滋”,它与传统美学中“雄浑”概念的意思正相契。

黄宾虹“浑厚华滋”之论,奠定于这样的哲学和美学背景之上。正像梁章钜所云:“浑厚华滋气独全”,黄宾虹的“浑厚华滋”,其旨趣多在“浑全”中得。他重视“全”,其实是对境界的推重。这是黄宾虹论画基本立足点。他视绘画为精神之游戏,而非刻画形迹。他认为,此在唐代王维雪中芭蕉、李思训烟霞飘渺中即有存焉。宋人之所以超出唐代之作,就在于超越形式“刻划”上。他说:“画能使人远,非会心人,乌能辨此?”所谓使人远,就是有超出笔墨意象的境界。他甚至担心人们将“浑厚华滋”停留在笔墨技巧之上,他说:“画之妙处,不在华滋,而在雅健;不在精细,而在清逸。盖华滋精细可以力为,雅健清逸则关乎神韵骨格,不可勉强也。”堆砌笔墨,不是浑厚;拈弄香草,亦非华滋。浑厚华滋,不是花样翻新的模样,而是浑沦气象的创造。

故此,黄宾虹反对技巧的算计,强调艺术的“不可分析”特点。他说:“如董巨全体浑沦,元气磅礴,令人不可端倪。”所谓“全体浑沦”,就是强调其浑然整全的特点。董巨乃至宋画的高妙之处,虽赖笔墨而成,但又不能停留在斤斤计较中;虽然依一定的规制结构而成,又不可条分缕析。它具有一种“全体浑沦”之妙,妙在气象的氤氲,妙在赖于笔墨又超越笔墨的努力。他论米家浑成法云:“观米字画者,止知其融成一片,而不知条分缕析中,在在皆有灵机。”书画观气象,气象浑沦方为佳构。董其昌曾说,字如算子,则不为书。黄宾虹也曾言及此:“唐人奴书,字画平匀,直如算子。院体作气,士习轻之。”所谓艺道中“算子”之习,实是重技巧、轻气象的倾向。

读他的画,确实能感到这一“大全”思想。自古以画成家者,必有其特点。就文人画而言,云林之萧疏,渐江之清冷,石谿之乱密,石涛之狂躁,八大之幽阒,一一有其人不可及之处。而黄宾虹也有其独特处,他的厚密、暗滞、艰涩、幽寂和深秀,虽在他人之作中偶有所见,但黄宾虹却将之冶为一炉,成一家气象。他说:“画有纵横万里,上下千年,全师造化,自成一家。”其画可当此评。

苍莽雄放之势,是黄宾虹绘画之特点。他的画,相比明人之僵硬,多了些许柔性,画得更润;又力避云间、娄东之柔靡,出之以雄放。虽绕文气,却伴有力感。墨浓、笔重,草草之笔,也不流于浮薄,墨色淋漓,沉著痛快。他的书风和文风,均斩截有力,不枝不蔓,画亦如此。他说:“画有气,方有韵,气由力生。”他的画多清刚之气,晚年之作更有雕塑感,积点成块,山石密黑突出,密点累积,层层加深,显示出重拙的体量。其黝黑的意味和块面的特征,似有罗丹青铜雕刻的凝重和幽深。

他的画有钗股屈铁之意。篆的遒圆流畅,隶的奇崛方整,在他的画中均有显现。篆隶之味,波折分明,抑扬顿挫,恣肆中有浑莽之象。又喜中锋用笔,笔势浑圆,骨梗在立,凛然有古风。他论画推重明末邹衣白、恽香山之法。香山曾云:“古人用笔如弹琴,断弦入木差可耳。”得金石趣味的黄宾虹,用笔如刀之铦利,又有刻印之味,老辣恣肆,如印刻之冲切自如,古拙苍莽,老而弥笃。他的画有欲语还吞的妙韵,总在顿挫上用力,欲前先退,欲上先下,逆势而入,得鲁公之法,又葆有苏黄的恣肆。他的画以点砸出,如农夫舂米,点点坐实。又如春蚕吐丝,丝丝吐出。他晚年对笔墨内在节奏的把握,如有神助。他说:“缓处不妨愈缓,快处不妨愈快。”此精警之论,非一般弄笔者所可言者。他的画,妙在酣畅处,独行醉墨,是沉醉的酣畅,是放旷的酣畅。

他的画重笔墨,轻位置,并非位置不重要。黄宾虹作画,非常重视这“大局”的斟酌,他于无位置中得位置,拘拘于位置,为自己定个框架,设一个定局,画如算子,难免成为法度之奴隶。他的位置在“阴阳向背,纵横起伏,开合锁结,回抱勾托,过接映带”中,在“跌宕欹侧,舒卷自如”处。所以他说:“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不在有形,而在无形。”他说位置之道,不以安排景物为职志,不以创造可视空间为目的,而如围棋之气局,在做一种大气局,多活眼,做得活。他的位置是一种宇宙流,上下流动,或而厚密,或而空疏,或而一边重一边轻,有倾斜之势,或而上重下轻,有黑云压迫之感,但总在他的点化中,注入活络,变沉重为宁定,转粗放于细柔。他的画虽不刻意经营,其位置之趣可得,远视之则崇山峻岭,平畴远陌,溪桥柳意,层层推进,历历可辨。

他的画多取庭院深深之势,墨与水交,分出层次,色与墨融,变出烂漫,不以表面物象布置显示出空间之纵深,而以笔墨氤氲,显出深厚。他作画重“气色”,色正气浑墨正苍,便是他的至爱。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墨浑融一体,别无判隔,所谓丹青隐墨墨隐水。他的画忌南宗末流常犯的“松懈”之病,多画得紧,黑密深厚,似乎气都难以透出,然而他却于此中得性灵回旋之自在境界,寓灵动活络于紧劲连绵中。

他的画还有墨色晕染一种,不是满纸短促的枯笔线条,水气重,墨淋漓,给人湿湿的感觉,色墨浑融一片,多用破墨法,层层晕染,边际微妙。又有他特别拿手的渍墨法,以融墨之笔蘸水,快速戳于纸上,水墨旁沁,并非一味漫漶,那样会出现他所说的云间、娄东柔靡之病,而有行笔之迹,既给人烟雨空濛的感觉,又有清爽自立的骨骼在。

黄宾虹画的浑全之方多矣,其要有三:

第一,他的“浑厚华滋”的浑全之法,是一种人与世界“共成一天”的创造之法。

浑全,或称为“浑璞”,是对天地之性的复归。它是一种牢笼天地、包涵万象的精神,反映的是人与万物相融相契的事实。与世界“共成一天”之方,用他的话说,是“和合乾坤”之法、“非人非天”之法。前引《和合乾坤春不老》题诗中“和合乾坤”一语,强调阴阳二气的冲淡、天地两仪的和融。得浑全之方,须将生命融于世界,不是站在世界的对面看世界,不是欣赏物之美,而是去除主体和客体的判隔,挣脱物和我互为奴隶的窘境,人与世界融为一体。《和合乾坤春不老》写一个欣和条畅的境界,墨与色合,人与景合,山与水合,一团和气氤氲其间。

黄宾虹说:“须一一透关,得大自在,一种苍秀,非人非天。”他的浑厚华滋(苍秀)之妙在“非人非天”之境。所谓“非人飞天”,既不在人,亦不在天,无天人之别,是为“具备万物”,也即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如果物是对象,山水是人观照之外在形式,如何能“备于我”——为我所握有?只有融入世界,才能真正地拥有。如其所云:“当其解衣盘礴时,奇峰怪石,异境幽情,一时幻现,而荣枯消息之机,阴阳显晦之象,即挟之而出。”人从遮蔽状态跃出,与物相融。

第二,他的“浑厚华滋”的浑全之法,是笔与墨会的氤氲之道。

石涛在《画语录》之《氤氲》章中所论之“笔与墨会,是谓氤氲”,此“氤氲”之法,就是浑成之法。如龚半千说:“然画家亦有以模糊而谓之浑沦者,非浑沦也。惟笔墨俱妙,而无笔法墨气之分,此真浑沦矣。”笔与墨会,有笔有墨。有笔而无墨,有墨而无笔,均失浑全之旨。黄宾虹说:“分明在笔,融洽在墨。笔酣墨饱,浑厚华滋。”他认为,笔在轮廓,在痕迹,在骨之立。而墨在浑成,在流荡,在风之成。二者相融,方是浑厚华滋。

黄宾虹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对中国画基本语言笔墨的研究和总结,并以具体的创作而证验之。在笔墨受到重视的明代中期以来,还没有哪位艺术家像他那样,对笔墨研究投入如此精力,有如此丰富的著述,并取得如此的成就。黄宾虹说:“画中三昧,舍笔墨无以参悟。”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是显现中国画根本特征的基本因素。他说:“我国绘画,贵乎笔墨,如书法然。”他以此区别中西绘画:“唯一从机器摄影而入,偏居理法,得于物质文明居多。一从诗文书法而来,专重笔墨,得于精神文明尤备。此科学、哲学之攸分,士习、作家之各判。”(《论中国艺术之将来》)脱离笔墨,既非中国画。不讲笔墨,则无法谈中国画。黄宾虹说:“六十岁之前画山水是先有丘壑再有笔墨,六十岁之后先有笔墨再有丘壑。”在他绘画的成熟期,将笔墨提升到山水画的核心位置。他的这种判断,是符合文人画的内在规律的。

就传统文人画而言,笔墨可分为三层,一是作为物质存在的笔墨,二是作为中国画形式语言的笔墨,三是作为一幅画整体生命中的笔墨。可以分别称之为物质之笔墨、技法之笔墨、生命之笔墨。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说,正是融三种笔墨为一体,他对笔墨这一微妙特性的理解,实为卓见。如他推重的宿墨,是经宿而成的干浓之墨,此是物质之笔墨。画家以蘸水之笔融宿墨而为画,水或多或少,触纸或疾或徐,用腕或轻或重,此之为技法之笔墨。而以极少之水融宿墨而为画,著笔迟迟,惜墨如金,入纸力轻,出孤鸿灭没之痕迹,图成丘壑,从而显现出独特的气象(或云境界),此之谓生命之笔墨。

在文人画中,以笔墨画成丘壑(意象),通过丘壑表现出气象(境界)。没有脱离丘壑的气象,也没有脱离笔墨的丘壑。当画家作画,运之于笔墨,形之以丘壑,表之以气象,此中之笔墨,既非物质之笔墨,又非技法之笔墨,而是构成一幅画整体生命的不可分割的部分。黄宾虹以浑厚华滋理解笔墨之性,正是抓住了这种生命整体感。他的笔墨论,仅仅扣住这个“浑沦”意、“整全”意,其要意也正在于此。

第三,黄宾虹的“浑全”之法,是收拾“破碎”的位置之方。

他常在“破碎”与“浑全”的相对性上来谈他的“浑厚华滋”。清李修易说得好:“发端浑沦,逐渐破碎。收拾破碎,复归浑沦。”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黄宾虹有一则山水题跋说:“云间画派蹈于凄迷细碎,笔力逊耳。”黄宾虹的晚年山水不避破碎,利用细碎与浑全的张力,来创造内在之势,在破碎中得大全。他说:“古人运大幅只三四大分合,所以成章,虽其中细碎处,多要以势为主,一树一石,必分正背,无一笔苟下,全幅之中有活络处、残剩处、嫩率处、不紧不要处,皆具深致。”这个“势”正是浑全之落脚处。

生生的机趣

似乎黄宾虹一生追求的活络,都从微妙中觅得。其于艺道,极尽盘桓,梦寐求之。夜月中参悟,晨课中拾得,远游中体味,古迹中摩挲。他留下的文字和图像是其参悟后的很小一部分,可以略见其一生探索之痕迹。他的斟酌,总在点与线、笔与墨、色与水、枯与润、明与暗、强力与细柔、生辣与温存之间。不是他重视艺术辩证法,叩其两端而得其正,而是他以一心去体验,得到深邃的生命启迪,他以自己的轻巧之笔,快乐而轻松地记下当时的感受,此顷他手中似乎没有了笔,没有墨,没有一切物的存在,画只是与其谈心的对象,他的心都付与晨雾轻烟中。黄宾虹的画至为可贵之处在于,以从传统中淬炼之笔,画自己直接的活泼的生命体验。

正如傅雷评他的画所说:“笔致凝练如金石,活泼如龙蛇。”他的画看起来很“重”,落脚点却在“秀”。他说:“作画须楮墨之外别有生趣,趣非狐媚取悦,须于苍古之中寓以秀好,极点染处见其清空。”他的“秀”不是表像中的绚烂夺目,而是于无秀中出秀,无春中见花。一如云林所谓“源上桃花无处无”。其“浑厚华滋”之道,允为出秀之法。他说:“偏于苍者易枯,偏于润者易弱;积秀成浑,不弱不枯。”干裂秋风与润泽春雨截然不同,在画家妙笔点化中,盎然春意从萧瑟枯朽中溢出。他说:“有明沈石田、董玄宰俱自子久出,秀韵天成,每于深远中见潇洒。”其浑厚华滋之创造,即于深远中见潇洒。

从形式上看,其画厚密、沉重、迟滞、粗莽,他却要追求空灵、韶秀、清澈、高华流丽和燕舞飞花。他说“要生,要拙,要涩,要茅,要晦暗,要嫩稚”,他却于此超越俗尚,自臻高格。他的画虽无山红涧绿,却也见天香阵阵、芳菲十里。其画风姿绰约处,如金石中的烂铜,如老树中的新花,又如千年古潭中暗绿的苔痕萝影,又如温润细腻的翡翠绿玉。其画之至境,或可以晋人“幽夜之逸光”一语来方比。其枯而见秀之方甚多,以下通过几个方面来略述其意。

1、节节呼吸

“实中求虚,虚中求气,节节有呼吸。”黄宾虹论画重虚实,在疏密变化中极尽斟酌,抟实即虚,蹈光蹑影,使画中笔墨尽有“呼吸”,使线与点都活起来,山与水都动起来。他作画,如围棋中的“做气”,要做活一片天地。他所奉行的不在于取色而在取气的艺术哲学思想,就是要“做活”画面,使山与水通,天与地通,人与画通,色与墨通,尽为周流不殆之世界。

他的画追求“血脉贯通”。血脉贯通,精神焕发,一个生命体被创造起来,否则寒山瘦水尽为枯木死灰。他说:“欲知自然之妙,须断续连绵,处处有情,节节回顾,若隐若现,不即不离,隔者可使之连,远者可使之近。其法有层次,有布置,然不可误入于工匠之流,墨守规矩准绳,而不能变化。”

其画墨色飘逸,远离墨潴之象。如其晚年所作设色山水图轴,这是一幅渍墨之作,墨色淋漓,中有笔痕,虽有旁沁,终得收拢。构图不是习见的向一边偏去的惯例,而是以中峰为主,山峦向两边散开,色墨相融,由下向上抖去,焕若神明,若空林散花一般。山下林间点以赪色,极具烂漫之象。诚为晚年合作。

他的传世佳品常有这“节节呼吸”之妙境。他晚年所作《江上渔舟》图轴,此一墨色浑融之作,以秃笔劃成,笔中水分极少,线条短促,构图简劲,下笔有凝滞之感,这是春天的即兴之作,写西湖春来的欣喜,以墨为主,略施浅绛和青绿,富有逸气,在粗莽的笔墨之下,一切物象似乎都虚化了,似物又非物,而老树新芽,春波初荡,溪桥下的春水荡漾,也依稀可辨。云如冻,山似蕉,老木新柳在舞,一叶渔舟隐没,似乎映出水的澄明。如此之作,允为文人山水的杰构。黄宾虹说:“不为枝节之学。”于此画可辨矣。节节呼吸,通体活络。

2、光而不耀

他的画追求“一片天光”,然而光明却于“无明”意象中得来。这一思想深受董其昌、龚贤等影响,又如石涛所言,“墨海中立定精神”“混沦里放出光明”。虽无光,而无量光明却从黝黑中、晦暗中绰绰而出。那种高华流丽、一片灵光、奕然动人的境界,乃是黄宾虹山水的浪漫之处。

光而不耀,是黄宾虹数十年侍弄笔墨所悟出的大旨。光明的追求,不是对光亮感的描绘。老子说:“明道若昧”——光明的道看起来是晦暗的,寓明于无明之中。庄子所说的“光而不耀”——光明不是从炫耀中得到,也同此意。黄宾虹深谙此理。他的画深藏这传统哲学的精神密码。如他的“亮墨”之论即如此。他说:“墨为黑色,故谓之黑墨。用之得当,变之为亮,可称之为亮墨。”他引苏轼论墨之语,要使“光清而不浮,精湛如小儿目睛”。如在宿墨上反复积染,干后墨凝结,若有光亮存焉,墨花散放,凝练而沉着,非炫人目,而沁人心。黄宾虹的“亮墨”一说,颇见创意,这一墨法的探讨成功,为他的造境提供了可能。

黄宾虹山水前后期有笔墨差异,但并非有“白宾虹”“黑宾虹”之别,早年他的画清新雅淡,晚年其画一片黝黑,并非由白转黑,好黑云压城之势,而是要从黑白中跳脱,在最重浊的黝黑世界中,打破黑与白的对立见解,超越黑白的知识分别,在“大白若黑”——在无光明中追求光明。当代学者丁羲元曾说:“他的画有一种浓重的氛围,有一种哲理的神秘,在黑与白的朦胧之中透出人生的历练和回眸。”诚为笃论。

如他提出的“五笔七墨”中的重笔法,便是黑入太阴之法,其中所潜藏的正是大白若黑的道理。黑与白是相互对待的,黄宾虹之透黑之法,画夜行山,画黑密景,画月移壁,都在这脱略。脱今者以古,去近者以远,出白(清晰、具体、明白)者入黑,光而不耀,清而不浮。不在黑白疏密之对比,而在超越具象之努力。

3、烂铜味

黑中可以有光,墨中也可出采。“高墨犹绿,下墨犹赪”,此为梁元帝论画语,南北朝时,画者就注意到墨可代色的道理。黄宾虹对此古法极为重视,在注解《山水松石格》时拈出此理。他重视墨色互融,更重视墨中取色。如他从焦墨、宿墨中探出“绿”来,诚为其微妙之创造。为墨一道,焦墨为难,非学力深者难降其笔,而黄宾虹善焦墨,其至于妙者,真可艳若绿云。他说:“要使用焦墨如重青浓绿,无不入化。遥遥数百年,惟明季垢道人程穆倩山水深明斯理。”经夜的宿墨,水少而凝固,也是造境之不可多得者。黄宾虹说:“宿墨之妙,如用青绿。”他每以此墨绿来创造他独特的境界。

墨中取色,实为造境。他在90岁所作《江村图》题跋中说:“山川浑厚,草木华滋,董巨二米,为一家法,宋元名贤,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笔力是气,墨采是韵。”空林散花,原是由黑墨中转出。他说:“大痴全用赭石,王蒙多用花青,不在取色,而在取气。取气也者,乃气韵。”墨色是形,墨气是神,以形写神,方能精光四射。他晚年常有浅绛山水之作,此类佳作多有朴拙沉醉的意味,色墨一体,墨中裹孕着浅绛,沉着凝重,又有纵肆之味,笔意荒率又有细谨之处,饶有文气。又有以墨为主略施青绿的山水,他的浅绛或青绿,都形貌古朴,神采焕发。他的画缘此创造一种“烂铜味”。熟稔金石之道的黄宾虹,将这种印章中的审美趣味带入山水中。

4、欲吐还吞

黄宾虹的笔酣墨饱中蕴回旋之势,烟树朦胧中有出尘之志。不似石涛的躁动,也不像垢道人的苍莽、石谿的乱柴堆积,他这里有幽深的烟雾,有沉醉的迷离,有放纵中的优雅。他的画少有大开合,却有真激荡。画不以弃迥为要,多是平常之景,在他的妙笔处理下,却有幽阒寂寞,似尘中所有,非尘中所见。

他的画有一种顿挫感。他承继中国传统书画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势”的创造,是他奉行的准则。黄宾虹的画常画得很大气,如晚年所作设色山水轴,(图八)硬朗拙实中有灵动,给人印象深刻。图写山居生活,村落掩映在丛树之中,一人从桥上过,上有飞泉、远山,凡常之景,画得声色俱佳。近视乱乱,远观层次分明、杳然深远。大气衔山,空林廓落,成吞吐往还之势。

他的画多有腾踔之势,读其画,或而有飞旋之想。如浙江省博物馆所藏之山水图轴,(图九)泉由高山两峰间滑出,斗折宛转,画下部靠中有一圆型水库,是山家常有之观,似乎带动整个画面作飞旋,山在飞,树在飞,桥在飞,泉也在飞,在飞旋中有宁定的村落,有悠然前行的隐者。总是这半壑松风,一滩流水,画来则有万般机趣。

5、松秀感

他的画受清中期以来金石风影响,然旨趣却不像金农、赵之谦等作品,很少有连续性的长线条,也少有一视可知的块面。零星的、松散的、不着形象的造型,随意婉转的节奏,短促的轮廓线,枯淡的粗点皴,拖泥带水,边际不清。凡此,使其画饶有“松秀”之韵。

碧苔芳晖,轻云靉靆,如梦如幻,边际漫漶,不着实处,似是非是,黄宾虹常在这样的模糊中追求松秀。这是浑然中的秀出。他80多岁后画越发模糊,这与其白内障眼疾有关,又非全是,最相关处乃因他的境界创造,他要于此取一种意合之法,随意婉转,老辣纵横。如他极晚之年的设色山水图轴,皴染兼带,墨色浑然,树若有若无,山若隐若现,虽受米家山之影响,又有不同风致。轻舟来归,沉重中有轻松,粗莽中有机趣,一种松秀,犹可掬玩。

要言之,黄宾虹之活泼机趣,源自于中国传统的生生哲学,生生不已,追求鸢飞鱼跃的“活泼泼地”真精神,此之为黄宾虹“华滋”论的要诠。

纯化的语言

黄宾虹是传统文人画的接续者,超越形式是文人画的宗旨,也是其论画要则。他说:“取象于笔墨之外,脱衔勒而抒性灵,为文人建画苑之帜。”超于象外、独抒性灵,黄宾虹于绘画之道的一切努力,都建基于此。

黄宾虹说:“凡画山,不必似真山,凡画水,不必似真水,欲其察而可识,视而见之而已。”他于此提出了“别峰相见”的观点,颇解人颐,他说此受到禅宗“教外别传”的启发。作此峰则非此峰,意思是不在峰中,不在笔墨中,不在意象中。文人山水之独特处有二。一不将山水当做“风景”。如果只是从山水外在形态上去参取,山水成为外在之景物,我成了一个爱山水之美、画山水之象的主人,山水成为我控御的对象,成为一道“风景”。这是与文人山水大异其趣的。文人山水,画山水,是画一片心灵的境界,画人与世界优游的感觉,此中之山水是与人相与优游之“存在”,而非为我览观之对象。故而说山非山、水非水。二不将山水当作心灵的比喻、象征物。虽然文人山水画强调抒发性灵、表达内在情感,但表现在画中的山水绝非“内在情感”的“外在呈现物”,如果是这样,山水本身只是一种媒介,从而失去独立的意义。这种符号论的解读与文人山水的事实相去甚远。

在文人画中,艺术家的心灵照亮山水,山水既不是一种对象,又不是一种徒然外在的呈现物,而是与人“共成一天”、组成生命境界的“相与”之生命,是与我“相见”的“别峰”——非以物质对象、象征符号呈现的生命之丘壑。

画此丘壑,不在此丘壑,又不离丘壑。文人画中的丘壑是由独特的形式造成的,这就是山水画的语言“纯化”问题。我在《南画十六观》中曾说:“文人画有一种超越形式的思考,变形似的追求为生命呈现的功夫。文人画的根本努力,主要在于形式的‘纯化’。因此,文人画的研究中心,在‘表达什么’与‘如何表达’二者之间,以后者更为重要。”所谓纯化,是一种提炼,是具体形象的虚拟化,物质形态的超越化,山水存在的境界化。纯化是对传统语言的纯化,对外在物象的纯化。画家在古法与外物之间流连,删汰杂质,提取最适合表现自我的笔墨、位置语言,形成自己的创造语汇。

黄宾虹“浑厚华滋”的审美理想,是通过纯化的山水语言来实现的,这促使他在与古为徒、师法造化、自出机杼中锻造更适合境界创造的形式,使他的笔墨语言更纯洁,更沉静,更内敛。境界的净化、笔墨的程式化和形式的简化,是黄宾虹重视的三个语言纯化的手段。

1、境界的净化

黄宾虹视绘画为心灵救赎之工具,“艺术救世,不可不奋勉之也”(《说艺术》)。他将艺术当作救赎人心之工具。他提倡内美,所谓“品节、学问、胸襟、境遇,包涵其广”,认为绘画具有洁净灵魂、提振人心之功能,反对徒然悦人耳目的外美。他认为画不能留于“物质文化”(意为外在形式),而须以“精神文明”为标的。他认为,“文化之高尚,尤重作风”。故其绘画之理想样态,首在有光明正大之象,有“一团和气”,不为浮薄孟浪之态。他对传统画史的勾陈,始终不脱此旨。他反对一些柔靡、浮薄、枯硬之风,也与此有关。他说:“乃至江湖浪漫之作,易长嚣陵;院体细整之为,徒增奢侈。”此即针对绘画的功能而言。

他的浑厚华滋的理想世界,是静穆的艺术境界。黄宾虹对传统美学的“静水深流”犹有心会。他说:“宋元名迹,笔酣墨饱,与会淋漓,似不经意,颇有静穆之致。”他作画,以“有一种静穆之气扑人眉宇”为高格。心不洁净,用墨无法。他说:“画用宿墨,其胸中必先有寂静高洁之观,而后以幽淡天真出之。”画者以清心洁韵照亮笔墨,复以笔墨意象出我胸襟气象。笔墨者,我之笔墨;画中气象,乃我心中气象。我以笔墨创造丘壑,笔墨、丘壑、气象在我的生命贯穿下,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深邃的性灵切入的功夫。

2、笔墨的程式化

程式化,是决定文人画发展的命脉。其突出特点就是它的虚拟性。程式化使画面呈现的物象特点虚化:它将绘画形式中的实用性特点(物)虚淡化,作为具体存在(形)的特点也虚淡化。与一般画家不同,黄宾虹现存画迹,多无题跋,也非赠人之作,也非专事创作所为,而是他的习画记录,他研究古画、揣摩笔墨、记录研究绘画的图像记录。所以他的画迹带有强烈的研究性痕迹,其中记载着他如书家临帖的记录,包含他探讨艺道的轨迹。这里包含着一种形式语言的“过滤”。他的“过滤”标准,在“以北宋风骨,蔚元人气韵”一语。此本是他评渐江画之语,为其一生奉行。就像龚半千所说的:“以董巨为规模,以倪黄为游戏。”他以元人之气韵去融会宋人之风骨,得其始基,化其风度。他说:“黄子久师法北苑,汰其繁皴,瘦其形体,峦顶山根,重加累石,横其平坡,自成一体。”又说:“学古人不能变,尽是篱堵间物。”这个“变”,就是他的“过滤”。

有一种钩古画稿,是他的“背临”,此类作品今存有数百幅。他平生经眼古画甚多,在故宫鉴画,所记读画达四千多件。他常将这些“记忆中的作品”,在每日晨课中勾勒写出,单线勾勒,不加染著,记画中位置,主要物态,空间布陈,画家题诗,甚至他人的题跋,一一录之,一如绘画著录著作,只不过是以图像来著录罢了。此类“背临”,其实是一种抽丝剥茧的功夫,并非是原样复演,他也无法做到此。其中多杂有自己的体会,或强调其画境,或重其笔墨,或在意其布陈,笔下浮出的几缕硬痕、几许物态轮廓,是他揣摩的心得。

在钩古画稿中,有一幅仿巨然之作,略其形象,唯有高树寒山之影像,全以渴笔焦墨为之,不用渲染,浮空蹑影,其雪后生香之态可见。他颇重巨然平淡幽深、野逸高朗之境。他临李成,活化其清旷潇洒之境,有几幅钩古画稿中的李成,唯有枯木寒林,前人评李成气韵飘渺欲仙、骨力矫矫如游龙、神彩霏霏如翥凤,均通过其几缕笔痕去捕捉。他揣摩范宽,重其雄奇老硬,而高朗宽厚亦在其中。

这其中还包括不少“以别人的眼看古画”一种,这又多了一层“过滤”。如他平生好渐江、邹衣白、恽香山之作,他常透过这几位近世大家的眼去看前代宗师之作,如钩古画稿中有数幅橅写香山之作,而香山又是揣摩前代大师之作,如橅董巨,橅二米,黄宾虹于此着意,层层过滤后的影迹,成为日后累积其艺术大厦的基本语言。

这其中包含着开阔的意绪回旋空间。如一幅藏浙江省博物馆的画稿,题云:“此大小米家法也,垢区、鹰阿往往以焦笔为之,亦淹润有致。”在画的下部渴笔焦墨勾画出几缕痕迹,上部天空略擦些墨影。初视与二米的画法没有任何相似处,水气很重的漫漶,在这里变成了焦枯,烟云飘渺的质态在这里脱化为硬硬的墨影,这其实是程邃、戴本孝两位黄宾虹乡贤心中的米家法,黄宾虹深然之。所取长天云物、脱略山川之风姿,究其本,还是米家法的核心。程、戴二家的风范,得于米家法的真传,却带入了黄宾虹的“生命方程”中。当然,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他直接临摹前世宗师之作。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大量黄宾虹家人所赠临摹画稿,这里可以看出他步武宋元的痕迹。

他还有大量的写生画稿,当然不是实景的速写,视其笔下所出,与所对之景,几无任何相似之处,细视之又有几分相似,它画的是他心灵的影像,外在物象是刺激艺术家的兴会之资,而他所要画的不是外在之景,而是心中之“兴”——他真实的生命感受。他临戴本孝画,录其诗云:“何处无深山,但恐俗难免。更上数层峰,此兴复不浅。”这个“兴”也是他的目标。他常常以香山法、渐师法、北苑法、大痴法、云林法等等,去画朝夕晤对之山水,将古法、实景与自己的意兴三者打成一片。他曾谈到此一体会:“近悟于古迹与游山写稿,融会一片,自立面目。渐觉成就可期。然全以笔墨用功为要。”(1947年与朱砚英书)

黄宾虹一生创立了不少山水语言,这些语言虽然与传统有密切关系,但纳入到他的语言系统中,便赋予新颖的内容。如他对笔痕的强调,给人留下极深印象。他说:“下笔便有凹凸之形,此论骨法最得悬解。”这本是董其昌论艺之语,一笔之下,如在四天无遮的宇宙中划下痕迹,于是便有了沟壑,便流出自己心灵的端绪。他晚年的画就从重骨骼入手,以矫南宗后学之流弊。他通过观察外在物象,所悟出的“雨淋墙头”,成为他画中的一个程式,其实就是强调润而不失其梗概。他有诗云:“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如他引黄山谷“如虫蚀木,偶尔成文”,做起点阵行当,点点积起。如虫蚀木的点法,也成了他的笔墨语言。其《溪山柳亭》图轴,画的是湖边柳意,此极平常之景,在他则画得很有趣味。画多用点法,有虫蚀叶之象。点与线,线由点出,从点入手,即从根源入手。画之深厚,非点则无以积之。这是深通画理之观点。

他的夜行山,更是他的当家语言。他说:“夜行山尽处,开朗最高层。”在夜行之山中寻求熹微的光明,夜行见山顶,光亮沿其边,月黑星稀亦如此。他说宋人最善此道:“北宋画多浓墨如夜行山,以沉着浑厚为宗,不事纤巧,自成大家。”此语言是大白若黑中的转换,在浑然天成中的萃取,在厚密深重中对松秀的把玩。

3、形式的简化

他的画,一如孔子评《易经》时所说,在“洁静精微”中。大道至简,黄宾虹在晚岁对此理体会愈加深刻。他对简淡一法期许极高,他说:“画非精工无以明其理,非简淡无以全其真。”在他看来,画史的发展,就是一个趋于简化的过程。唐人尚繁冗,尚有刻画,宋人去其刻画,而出以心灵之法,但笔墨意象尚繁。“元人简逸,三笔两笔,无笔不繁。”明人更加简括。当然,简不是对笔墨繁多的厌倦,而是水墨画发展的趋势所使然。其实,水墨画取代丹青,蔚为中国画正宗,就是为脱略形似而设的。

简,是一种形式状态,而“减”则是达于“简”的工夫。数十年里,他纵心笔墨、泛观物象、自造丘壑的工夫,就是在“做减法”。去辙迹,遗形貌,脱略山水之迹,推原笔法之妙,化物象组织为笔墨意趣,变丘壑呈现为灵心节奏。他对宋画近视不类物象、远观景物粲然之法,尤有会心。黄宾虹的画虽脱略其象,但并非走向抽象,他说今世之欺世盗名者,必托之以无常形者也,在抽象上下功夫,终同小儿之戏,不悟画之高妙之境。

他在揣摩古法中“做减法”。他推崇云林的减法神工。他说:“要知云林从关仝、荆浩入手,层岩叠嶂,无所不能。于是吐弃其糟粕,吸其精华,一以天真幽淡为宗。脱去时下习气,故其山石用笔,皆多方折,尚见荆关遗意,树法疏密离合,笔极简而意极工,惜墨如金,不为唐宋人刻划,亦不作渲染,自成一家。”荆关遗意,不可能不高,云林学其法,纵然再高还是他人法,一出于云林之手,还是要删其层岩叠嶂,汰其层层幽深,以一笔之痕,当荆关之重峦,出一湾瘦水,便是前代大师之万壑松风。也无刻划,也无渲染,他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抽出简淡的意象世界,抽出他的云林家法。

工于意而简于笔,遗其貌而取其神。这是黄宾虹论“简”的持守。他“做减法”,不是减笔墨,减构图,减少意象的呈现,而是意思超脱,迥出物表。“简”,或近禅家的心灵的不执著、不沾滞。他说北宋“简之又简,皆从极繁得之”。不是画面构成的繁简,而在取意之简。他说:“龚半千言,宋人千笔万笔,无笔不简,元人三笔两笔,无笔不繁。古人重笔,不论繁简,繁简在意不在貌也。”以意统之,不在刻划,不在吴装时习。

他在做减法中,修炼自己心灵的“损”道,也即拙道、无为之道、云淡风轻之道。他的笔墨深厚,他的理论累积深厚,晚年他的意想世界更深厚。勃郁的生命状态,在沉潜的灵渊中涌动。他论云林云:“其画正在平淡中出其无穷,直使智者息心,力者丧气,非巧思力索可造也。”心如大海,不增不减,风来无咆哮,浪去见清流。数十年里,黄宾虹醉心于山水之道中,似乎他每日都在画中行,但与同时代的很多画家比,他的“画家”的感觉、“创作”的意识最淡,或云其画如西人之“无标题音乐”,他的数千作品,如书家临帖之作,只是逸笔草草,无一字之题,甚至无一山可象,允当习画之功课、参悟之凭藉,一如八大山人所说的“涉事”——他弄笔墨,是来做这件事,这件如一日间坐行起卧的事而已。由此亦可见其心意的云淡风轻。或有谓是黄宾虹之遗憾处,我倒以为正是黄宾虹之精警处。半千说得好:“画到无画,是谓能画。”太把自己当画家,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画家。

后 语

质言之,黄宾虹不是没有可议处,他是一位有很高学养的艺术理论家,但其理论与实际的创作间,时有不相吻合处。理过其辞、以学问为画,多少也伤害了他的意象创造。他追踪古法的过程,是为了立自我之法,但为古法所执,在他的画中不是没有显现。即就其理论而言,也有重复处、因袭处、不够圆融处。但黄宾虹是中国近百年罕有其匹的画家,他的独标清流的抱负,有深通中国哲学思想的智慧,有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穷幽入微的理解,尤其在笔墨一道的研究所得上,上穷数百年,未有其人,他的研究结论,是对中国绘画传统的绝大贡献。他一生如此执着地探求他所认可的艺术道路,执着到有些僵化,所留下的书画之迹,记载着一位真诚的艺术家的灵魂和艺术水准,与那种浪得其名的所谓大师划然有别。黄宾虹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又开启了通往中国传统绘画智慧世界的路径。

这里是智慧的“渊薮”。

选自朱良志主编《内美静中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北京墨轩臻品艺术 | 传承文脉·印艺互联

主攻学术·挖掘新人·引领收藏

图文|网络

你也喜欢:大众蕉天天啪(朱良志)

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是近现代以来文人画传统的接续者,这位气象浑厚、知识渊博的学问型画家,深通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在理论上阐释和发掘文人画的内在世界,并在创作上予以实践。他的出现,将千年来文人画传统推向一个新境界。

黄宾虹的论画纲领在“浑厚华滋”一语。虽然此语并非黄宾虹独创,但黄宾虹将其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绘画概念,并作为绘画的最高审美理想。从50多岁论画拈出此语,一直到晚年仍奉行不殆(如《九十杂述》中仍将其作为论画不二宗旨),其几十年艺术道路在不断丰富此一概念。这一概念有深厚的传统哲学思想做支撑,汲取了中国传统画学的理论滋养,甚至还融进一些西方艺术观念的内涵。与董其昌“南北宗”说、石涛“一画”说、王原祁“龙脉”说等一样,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说是对中国画学的重要贡献。

“浑厚华滋”说的提出

黄宾虹将“浑厚华滋”作为他的绘画纲领,多得于董其昌的启发,董其昌对元人张雨以“峰峦浑厚,草木华滋”评黄公望一语非常重视,并曾以“川原浑厚,草木华滋”来论董源、黄公望等南宗墨妙之法。清初以来,在董其昌影响下,不少论画者以此语评文人画境。其中王原祁是一位推阐者。他评黄公望,言其平淡天真,傅彩灿烂,高华流丽,“达其浑厚之意、华滋之气也”,自有一种“天机活泼隐现出没于其间”。他追溯黄家浑厚华滋之根源:“高房山传米家笔法,而浑厚华滋又开大痴生面,兼宋人三昧者。”梁章钜有诗评吴历画云:“浑厚华滋气独全,密林陡壑有真传。不教墨井输乌目,论画司农未见偏。”而为黄宾虹所重视的画家戴熙也以“拟大痴浑厚华滋气象”为自己的追求。

黄宾虹在此基础上,将“浑厚华滋”发展成一独立的画学概念。

其一,他以此语为宋画精神之概括。黄宾虹论画以宋画为最高范式,荆浩、范宽之深厚,董源、巨然之苍润,以及二米之自然天成,是他宗法宋画的三个支撑点。而在他看来,诸家均以浑厚华滋为要旨。说到董巨,黄宾虹说:“笔苍墨润,浑厚华滋,是董巨之正传,为学者之矩矱。”他有题画诗云:“唐画刻画如缂丝,宋画黝黑如椎碑。力挽万牛要健笔,所以浑厚能华滋。”这是概括荆浩、范宽等的深重厚拙之境的。他以一语尽此之论:“画宗北宋,浑厚华滋。”浑厚华滋是他从宋画正脉中引出的一泓清泉。

其二,他以此语为士大夫画之根本特点。其论画有士夫、大家、名家三家画之分,以士夫画为最高,他说:“士夫之画,华滋浑厚,秀润天成,是为正宗。”他认为,元代画家之所以能发展“士夫画”的传统,就在于不忘宋人“浑厚华滋”的精神。他说:“元季倪黄俱从董巨筑基,故能浑厚华滋。”

其三,他以此语为笔墨表现之最高法则。在当时中西绘画交融的大背景下,这位当时极富智慧的绘画理论家,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特点,舍笔墨则无以言中国画。他认为,唯有奉行浑厚华滋之道,才能深原笔墨趣味。他说:“笔墨重在变字,只有变才能达到浑厚华滋。”

其四,他以此语为艺术最高境界。其85岁所作《太湖风景图轴》(赠林散之)之跋云:“太湖三万六千顷,蒨峭广博,浑厚华滋,以范宽笔意写。”此中浑厚华滋则是从境界言之。他的浑厚华滋,是一种大境界、大气局,具有包括宇宙、横绝太空的气势。他说:“画当以浑厚华滋为宗,一落轻薄促弱,便不足观。”(85岁所作《山溪泛舟》图轴题跋)他将浑厚华滋的境界创造,当做医治明季以来画中柔靡枯硬之病的良药。

其五,他甚至将“浑厚华滋”作为民族性因素来体会。他说:“山川浑厚,有民族性。”1953年,他有题画诗云:“和合乾坤春不老,平分昼夜日初长。写将浑厚华滋意,民物欣欣见阜康。”浑厚华滋,在这里被当作中华民族的恢弘阔大之气。他说:“董北苑从王维、李思训、吴道玄诸家筑基,以浑厚华滋为功,发扬中国民族精神,为文化最高学术,世无比伦。”他认为,画宗浑厚华滋,是弘扬民族精神之需要。

“浑厚华滋”在元明艺术家那里,是一般性的论画术语,山川浑厚,草木华滋,是对山水画意象特征的一般描述。而在黄宾虹这里,将其熔冶为一个绘画核心概念,一种昭示其审美理想、生命追求和最高艺术境界的概念,甚至是展示他人生理想抱负、以艺术来拯救人心、恢复华夏文明精神的关键概念。

黄宾虹的“浑厚华滋”也可分为“浑厚”“华滋”两个语词联合来理解,但不是对山水画意象形态的描绘,而具有特别的理论层深。他常将浑厚、华滋二者分别作为墨和笔的要求,墨要浑厚,笔要华滋,如同石涛所说的墨有蒙养之功,笔出生活之趣。在这个意义上,浑厚华滋,就是他时所说的“苍润”。他说:“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采。”“元人极意于苍润,幽深淡远,超出唐宋。”但在更多的情况下,黄宾虹从体用关系中来理解此语。“浑厚”言其体,“华滋”言其用。唯浑厚,方能华滋。从体上言,他认为宋元画得其浑厚,具有突出的力感。他说:“浑厚华滋,画生气韵,然非真力弥满不易至。”浑厚是一种充满圆融的精神气象。但黄宾虹并不认为表现刚猛就是有力,他对明中期以来浙派、吴门的枯硬之风,始终持批评态度。他所提倡的力,非“子路事夫子时气象”,逞强斗狠,外露伸张,而是“笔底金刚杵”、平中“锥画沙”、是内隐之力。故而以“浑”而隐括之。浑厚,是一种浑涵内蕴、潜气内转的力的形式。浑厚不是表面的笔力雄放、墨采纵逸,而须精神的含弘广大、虚静浑脱。

从用上言,“华滋”是虚浑的精神颐养和浑涵的笔墨所呈现的境界。“华滋”——如花一样的滋蔓,如王原祁所言之“天机活泼”、石涛所言之“开生面”,具有生机活泼的韵味。“华滋”就是他所说的“秀”,是潜气内转中的“秀出”,是“刚健”中所含之“婀娜”,是浑厚之体中所释放出的大用,与明末清初以来画学中所推崇“苍古之中寓以秀好”的境界庶几相近。他说:“论画者曰苍雄深秀,画宜浑厚华滋,至理相通。”他的华滋之境,不是忸怩作态的甜腻,而是苍雄深厚中的秀润,润从苍处得,秀自拙中取。

钢琴家傅聪自幼随父研味黄宾虹艺术,数十年徜徉于此一艺术世界中,他说:“黄宾虹超过古人,就是他的‘内美’和‘乐意’。”这一概括对我颇有启发。黄宾虹从体用上谈浑厚华滋,浑厚为体,华滋为用,体用一如,亦即“内美”与“乐意”的统一。唯有潜藏深蕴的“内美”,才有这生机活络的“乐意”。所谓“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绰约灵动的“乐意”是由“内美”之花传递而出的。作为一个重要的画学概念,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说,触及三方面内涵,一是心灵涵养之功夫,二是笔墨操运之准则,三是艺术境界之特征。在文人画发展史上,绘画从来就不是一种满足人们视觉享受的空间艺术,而是心灵修养的进阶,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黄宾虹以“浑厚华滋”为文人画之旗帜,追溯文人画发展之正脉,并从中抽绎出民族精神之内涵,以雄厚苍润拯救流于荒怪萎弱的绘画传统,以浑全阔大去振刷清末以来萎靡的民族精神。

在有的论者看来,黄宾虹的画学思想是保守的。这是对黄的误解。黄宾虹并不认为画为图解政治之物。他在谈画史时说,最早的画以宗教画居多,乃神话图画。后来画为宗庙朝廷服务,如院体画。他认为画乃一己心性之作,这是士夫画的重要特点。以笔墨出己心的士夫画,具有光明澄澈的逸士情怀、深沉厚重的生命关怀、骨气清爽的精神气质,它不是唯重外表、取悦于人的“君学”,而是一种“民学”——一种有气格、有内美、求“骨子里的精神”的艺术。其“浑厚华滋”画学纲领的提出,正是服务于这样的追求。

以下从三个方面,结合黄宾虹的作品,进一步谈我对这一画学概念所寓涵的内在精神的理解。

浑全的法则

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说,首先在一个“全”字,浑全的全,大全的全,浑璞而圆成无碍的“全”。这与中国哲学有密切关系。

《老子》说“大制不割”——最高的制是无分别的,它反对人通过强行知识说解撕裂世界的整全。道家强调“朴”与“璞”,前者反对有为,强调不作,认为淡然无极而众美归之,提倡“虚无恬淡寂寞无为”的创造方式;后者强调归于“真璞”而未雕的世界。禅宗也强调圆成无碍的无分别见,“不立文字”即是此宗之精髓。道禅都追求一种“大全”境界。而儒家思想中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强调人与天地的会通合一,也与此旨趣相通。“浑”的哲学正于此凝结而成。

浑全无碍的哲学大致在唐代影响艺术创造,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法则。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首品为“雄浑”,其言:“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此品防《周易》乾卦,讲体精用弘的道理。“雄”之大用,来自于人心灵的虚浑状态,颐养充盈的真体,超越具体的实在,解除人与世界的冲突,从而达到万物皆备于我、浑然与万物同体的境界。黄宾虹有时以“沉雄浑厚”一语来代替“浑厚华滋”,它与传统美学中“雄浑”概念的意思正相契。

黄宾虹“浑厚华滋”之论,奠定于这样的哲学和美学背景之上。正像梁章钜所云:“浑厚华滋气独全”,黄宾虹的“浑厚华滋”,其旨趣多在“浑全”中得。他重视“全”,其实是对境界的推重。这是黄宾虹论画基本立足点。他视绘画为精神之游戏,而非刻画形迹。他认为,此在唐代王维雪中芭蕉、李思训烟霞飘渺中即有存焉。宋人之所以超出唐代之作,就在于超越形式“刻划”上。他说:“画能使人远,非会心人,乌能辨此?”所谓使人远,就是有超出笔墨意象的境界。他甚至担心人们将“浑厚华滋”停留在笔墨技巧之上,他说:“画之妙处,不在华滋,而在雅健;不在精细,而在清逸。盖华滋精细可以力为,雅健清逸则关乎神韵骨格,不可勉强也。”堆砌笔墨,不是浑厚;拈弄香草,亦非华滋。浑厚华滋,不是花样翻新的模样,而是浑沦气象的创造。

故此,黄宾虹反对技巧的算计,强调艺术的“不可分析”特点。他说:“如董巨全体浑沦,元气磅礴,令人不可端倪。”所谓“全体浑沦”,就是强调其浑然整全的特点。董巨乃至宋画的高妙之处,虽赖笔墨而成,但又不能停留在斤斤计较中;虽然依一定的规制结构而成,又不可条分缕析。它具有一种“全体浑沦”之妙,妙在气象的氤氲,妙在赖于笔墨又超越笔墨的努力。他论米家浑成法云:“观米字画者,止知其融成一片,而不知条分缕析中,在在皆有灵机。”书画观气象,气象浑沦方为佳构。董其昌曾说,字如算子,则不为书。黄宾虹也曾言及此:“唐人奴书,字画平匀,直如算子。院体作气,士习轻之。”所谓艺道中“算子”之习,实是重技巧、轻气象的倾向。

读他的画,确实能感到这一“大全”思想。自古以画成家者,必有其特点。就文人画而言,云林之萧疏,渐江之清冷,石谿之乱密,石涛之狂躁,八大之幽阒,一一有其人不可及之处。而黄宾虹也有其独特处,他的厚密、暗滞、艰涩、幽寂和深秀,虽在他人之作中偶有所见,但黄宾虹却将之冶为一炉,成一家气象。他说:“画有纵横万里,上下千年,全师造化,自成一家。”其画可当此评。

苍莽雄放之势,是黄宾虹绘画之特点。他的画,相比明人之僵硬,多了些许柔性,画得更润;又力避云间、娄东之柔靡,出之以雄放。虽绕文气,却伴有力感。墨浓、笔重,草草之笔,也不流于浮薄,墨色淋漓,沉著痛快。他的书风和文风,均斩截有力,不枝不蔓,画亦如此。他说:“画有气,方有韵,气由力生。”他的画多清刚之气,晚年之作更有雕塑感,积点成块,山石密黑突出,密点累积,层层加深,显示出重拙的体量。其黝黑的意味和块面的特征,似有罗丹青铜雕刻的凝重和幽深。

他的画有钗股屈铁之意。篆的遒圆流畅,隶的奇崛方整,在他的画中均有显现。篆隶之味,波折分明,抑扬顿挫,恣肆中有浑莽之象。又喜中锋用笔,笔势浑圆,骨梗在立,凛然有古风。他论画推重明末邹衣白、恽香山之法。香山曾云:“古人用笔如弹琴,断弦入木差可耳。”得金石趣味的黄宾虹,用笔如刀之铦利,又有刻印之味,老辣恣肆,如印刻之冲切自如,古拙苍莽,老而弥笃。他的画有欲语还吞的妙韵,总在顿挫上用力,欲前先退,欲上先下,逆势而入,得鲁公之法,又葆有苏黄的恣肆。他的画以点砸出,如农夫舂米,点点坐实。又如春蚕吐丝,丝丝吐出。他晚年对笔墨内在节奏的把握,如有神助。他说:“缓处不妨愈缓,快处不妨愈快。”此精警之论,非一般弄笔者所可言者。他的画,妙在酣畅处,独行醉墨,是沉醉的酣畅,是放旷的酣畅。

他的画重笔墨,轻位置,并非位置不重要。黄宾虹作画,非常重视这“大局”的斟酌,他于无位置中得位置,拘拘于位置,为自己定个框架,设一个定局,画如算子,难免成为法度之奴隶。他的位置在“阴阳向背,纵横起伏,开合锁结,回抱勾托,过接映带”中,在“跌宕欹侧,舒卷自如”处。所以他说:“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不在有形,而在无形。”他说位置之道,不以安排景物为职志,不以创造可视空间为目的,而如围棋之气局,在做一种大气局,多活眼,做得活。他的位置是一种宇宙流,上下流动,或而厚密,或而空疏,或而一边重一边轻,有倾斜之势,或而上重下轻,有黑云压迫之感,但总在他的点化中,注入活络,变沉重为宁定,转粗放于细柔。他的画虽不刻意经营,其位置之趣可得,远视之则崇山峻岭,平畴远陌,溪桥柳意,层层推进,历历可辨。

他的画多取庭院深深之势,墨与水交,分出层次,色与墨融,变出烂漫,不以表面物象布置显示出空间之纵深,而以笔墨氤氲,显出深厚。他作画重“气色”,色正气浑墨正苍,便是他的至爱。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墨浑融一体,别无判隔,所谓丹青隐墨墨隐水。他的画忌南宗末流常犯的“松懈”之病,多画得紧,黑密深厚,似乎气都难以透出,然而他却于此中得性灵回旋之自在境界,寓灵动活络于紧劲连绵中。

他的画还有墨色晕染一种,不是满纸短促的枯笔线条,水气重,墨淋漓,给人湿湿的感觉,色墨浑融一片,多用破墨法,层层晕染,边际微妙。又有他特别拿手的渍墨法,以融墨之笔蘸水,快速戳于纸上,水墨旁沁,并非一味漫漶,那样会出现他所说的云间、娄东柔靡之病,而有行笔之迹,既给人烟雨空濛的感觉,又有清爽自立的骨骼在。

黄宾虹画的浑全之方多矣,其要有三:

第一,他的“浑厚华滋”的浑全之法,是一种人与世界“共成一天”的创造之法。

浑全,或称为“浑璞”,是对天地之性的复归。它是一种牢笼天地、包涵万象的精神,反映的是人与万物相融相契的事实。与世界“共成一天”之方,用他的话说,是“和合乾坤”之法、“非人非天”之法。前引《和合乾坤春不老》题诗中“和合乾坤”一语,强调阴阳二气的冲淡、天地两仪的和融。得浑全之方,须将生命融于世界,不是站在世界的对面看世界,不是欣赏物之美,而是去除主体和客体的判隔,挣脱物和我互为奴隶的窘境,人与世界融为一体。《和合乾坤春不老》写一个欣和条畅的境界,墨与色合,人与景合,山与水合,一团和气氤氲其间。

黄宾虹说:“须一一透关,得大自在,一种苍秀,非人非天。”他的浑厚华滋(苍秀)之妙在“非人非天”之境。所谓“非人飞天”,既不在人,亦不在天,无天人之别,是为“具备万物”,也即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如果物是对象,山水是人观照之外在形式,如何能“备于我”——为我所握有?只有融入世界,才能真正地拥有。如其所云:“当其解衣盘礴时,奇峰怪石,异境幽情,一时幻现,而荣枯消息之机,阴阳显晦之象,即挟之而出。”人从遮蔽状态跃出,与物相融。

第二,他的“浑厚华滋”的浑全之法,是笔与墨会的氤氲之道。

石涛在《画语录》之《氤氲》章中所论之“笔与墨会,是谓氤氲”,此“氤氲”之法,就是浑成之法。如龚半千说:“然画家亦有以模糊而谓之浑沦者,非浑沦也。惟笔墨俱妙,而无笔法墨气之分,此真浑沦矣。”笔与墨会,有笔有墨。有笔而无墨,有墨而无笔,均失浑全之旨。黄宾虹说:“分明在笔,融洽在墨。笔酣墨饱,浑厚华滋。”他认为,笔在轮廓,在痕迹,在骨之立。而墨在浑成,在流荡,在风之成。二者相融,方是浑厚华滋。

黄宾虹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对中国画基本语言笔墨的研究和总结,并以具体的创作而证验之。在笔墨受到重视的明代中期以来,还没有哪位艺术家像他那样,对笔墨研究投入如此精力,有如此丰富的著述,并取得如此的成就。黄宾虹说:“画中三昧,舍笔墨无以参悟。”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是显现中国画根本特征的基本因素。他说:“我国绘画,贵乎笔墨,如书法然。”他以此区别中西绘画:“唯一从机器摄影而入,偏居理法,得于物质文明居多。一从诗文书法而来,专重笔墨,得于精神文明尤备。此科学、哲学之攸分,士习、作家之各判。”(《论中国艺术之将来》)脱离笔墨,既非中国画。不讲笔墨,则无法谈中国画。黄宾虹说:“六十岁之前画山水是先有丘壑再有笔墨,六十岁之后先有笔墨再有丘壑。”在他绘画的成熟期,将笔墨提升到山水画的核心位置。他的这种判断,是符合文人画的内在规律的。

就传统文人画而言,笔墨可分为三层,一是作为物质存在的笔墨,二是作为中国画形式语言的笔墨,三是作为一幅画整体生命中的笔墨。可以分别称之为物质之笔墨、技法之笔墨、生命之笔墨。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说,正是融三种笔墨为一体,他对笔墨这一微妙特性的理解,实为卓见。如他推重的宿墨,是经宿而成的干浓之墨,此是物质之笔墨。画家以蘸水之笔融宿墨而为画,水或多或少,触纸或疾或徐,用腕或轻或重,此之为技法之笔墨。而以极少之水融宿墨而为画,著笔迟迟,惜墨如金,入纸力轻,出孤鸿灭没之痕迹,图成丘壑,从而显现出独特的气象(或云境界),此之谓生命之笔墨。

在文人画中,以笔墨画成丘壑(意象),通过丘壑表现出气象(境界)。没有脱离丘壑的气象,也没有脱离笔墨的丘壑。当画家作画,运之于笔墨,形之以丘壑,表之以气象,此中之笔墨,既非物质之笔墨,又非技法之笔墨,而是构成一幅画整体生命的不可分割的部分。黄宾虹以浑厚华滋理解笔墨之性,正是抓住了这种生命整体感。他的笔墨论,仅仅扣住这个“浑沦”意、“整全”意,其要意也正在于此。

第三,黄宾虹的“浑全”之法,是收拾“破碎”的位置之方。

他常在“破碎”与“浑全”的相对性上来谈他的“浑厚华滋”。清李修易说得好:“发端浑沦,逐渐破碎。收拾破碎,复归浑沦。”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黄宾虹有一则山水题跋说:“云间画派蹈于凄迷细碎,笔力逊耳。”黄宾虹的晚年山水不避破碎,利用细碎与浑全的张力,来创造内在之势,在破碎中得大全。他说:“古人运大幅只三四大分合,所以成章,虽其中细碎处,多要以势为主,一树一石,必分正背,无一笔苟下,全幅之中有活络处、残剩处、嫩率处、不紧不要处,皆具深致。”这个“势”正是浑全之落脚处。

生生的机趣

似乎黄宾虹一生追求的活络,都从微妙中觅得。其于艺道,极尽盘桓,梦寐求之。夜月中参悟,晨课中拾得,远游中体味,古迹中摩挲。他留下的文字和图像是其参悟后的很小一部分,可以略见其一生探索之痕迹。他的斟酌,总在点与线、笔与墨、色与水、枯与润、明与暗、强力与细柔、生辣与温存之间。不是他重视艺术辩证法,叩其两端而得其正,而是他以一心去体验,得到深邃的生命启迪,他以自己的轻巧之笔,快乐而轻松地记下当时的感受,此顷他手中似乎没有了笔,没有墨,没有一切物的存在,画只是与其谈心的对象,他的心都付与晨雾轻烟中。黄宾虹的画至为可贵之处在于,以从传统中淬炼之笔,画自己直接的活泼的生命体验。

正如傅雷评他的画所说:“笔致凝练如金石,活泼如龙蛇。”他的画看起来很“重”,落脚点却在“秀”。他说:“作画须楮墨之外别有生趣,趣非狐媚取悦,须于苍古之中寓以秀好,极点染处见其清空。”他的“秀”不是表像中的绚烂夺目,而是于无秀中出秀,无春中见花。一如云林所谓“源上桃花无处无”。其“浑厚华滋”之道,允为出秀之法。他说:“偏于苍者易枯,偏于润者易弱;积秀成浑,不弱不枯。”干裂秋风与润泽春雨截然不同,在画家妙笔点化中,盎然春意从萧瑟枯朽中溢出。他说:“有明沈石田、董玄宰俱自子久出,秀韵天成,每于深远中见潇洒。”其浑厚华滋之创造,即于深远中见潇洒。

从形式上看,其画厚密、沉重、迟滞、粗莽,他却要追求空灵、韶秀、清澈、高华流丽和燕舞飞花。他说“要生,要拙,要涩,要茅,要晦暗,要嫩稚”,他却于此超越俗尚,自臻高格。他的画虽无山红涧绿,却也见天香阵阵、芳菲十里。其画风姿绰约处,如金石中的烂铜,如老树中的新花,又如千年古潭中暗绿的苔痕萝影,又如温润细腻的翡翠绿玉。其画之至境,或可以晋人“幽夜之逸光”一语来方比。其枯而见秀之方甚多,以下通过几个方面来略述其意。

1、节节呼吸

“实中求虚,虚中求气,节节有呼吸。”黄宾虹论画重虚实,在疏密变化中极尽斟酌,抟实即虚,蹈光蹑影,使画中笔墨尽有“呼吸”,使线与点都活起来,山与水都动起来。他作画,如围棋中的“做气”,要做活一片天地。他所奉行的不在于取色而在取气的艺术哲学思想,就是要“做活”画面,使山与水通,天与地通,人与画通,色与墨通,尽为周流不殆之世界。

他的画追求“血脉贯通”。血脉贯通,精神焕发,一个生命体被创造起来,否则寒山瘦水尽为枯木死灰。他说:“欲知自然之妙,须断续连绵,处处有情,节节回顾,若隐若现,不即不离,隔者可使之连,远者可使之近。其法有层次,有布置,然不可误入于工匠之流,墨守规矩准绳,而不能变化。”

其画墨色飘逸,远离墨潴之象。如其晚年所作设色山水图轴,这是一幅渍墨之作,墨色淋漓,中有笔痕,虽有旁沁,终得收拢。构图不是习见的向一边偏去的惯例,而是以中峰为主,山峦向两边散开,色墨相融,由下向上抖去,焕若神明,若空林散花一般。山下林间点以赪色,极具烂漫之象。诚为晚年合作。

他的传世佳品常有这“节节呼吸”之妙境。他晚年所作《江上渔舟》图轴,此一墨色浑融之作,以秃笔劃成,笔中水分极少,线条短促,构图简劲,下笔有凝滞之感,这是春天的即兴之作,写西湖春来的欣喜,以墨为主,略施浅绛和青绿,富有逸气,在粗莽的笔墨之下,一切物象似乎都虚化了,似物又非物,而老树新芽,春波初荡,溪桥下的春水荡漾,也依稀可辨。云如冻,山似蕉,老木新柳在舞,一叶渔舟隐没,似乎映出水的澄明。如此之作,允为文人山水的杰构。黄宾虹说:“不为枝节之学。”于此画可辨矣。节节呼吸,通体活络。

2、光而不耀

他的画追求“一片天光”,然而光明却于“无明”意象中得来。这一思想深受董其昌、龚贤等影响,又如石涛所言,“墨海中立定精神”“混沦里放出光明”。虽无光,而无量光明却从黝黑中、晦暗中绰绰而出。那种高华流丽、一片灵光、奕然动人的境界,乃是黄宾虹山水的浪漫之处。

光而不耀,是黄宾虹数十年侍弄笔墨所悟出的大旨。光明的追求,不是对光亮感的描绘。老子说:“明道若昧”——光明的道看起来是晦暗的,寓明于无明之中。庄子所说的“光而不耀”——光明不是从炫耀中得到,也同此意。黄宾虹深谙此理。他的画深藏这传统哲学的精神密码。如他的“亮墨”之论即如此。他说:“墨为黑色,故谓之黑墨。用之得当,变之为亮,可称之为亮墨。”他引苏轼论墨之语,要使“光清而不浮,精湛如小儿目睛”。如在宿墨上反复积染,干后墨凝结,若有光亮存焉,墨花散放,凝练而沉着,非炫人目,而沁人心。黄宾虹的“亮墨”一说,颇见创意,这一墨法的探讨成功,为他的造境提供了可能。

黄宾虹山水前后期有笔墨差异,但并非有“白宾虹”“黑宾虹”之别,早年他的画清新雅淡,晚年其画一片黝黑,并非由白转黑,好黑云压城之势,而是要从黑白中跳脱,在最重浊的黝黑世界中,打破黑与白的对立见解,超越黑白的知识分别,在“大白若黑”——在无光明中追求光明。当代学者丁羲元曾说:“他的画有一种浓重的氛围,有一种哲理的神秘,在黑与白的朦胧之中透出人生的历练和回眸。”诚为笃论。

如他提出的“五笔七墨”中的重笔法,便是黑入太阴之法,其中所潜藏的正是大白若黑的道理。黑与白是相互对待的,黄宾虹之透黑之法,画夜行山,画黑密景,画月移壁,都在这脱略。脱今者以古,去近者以远,出白(清晰、具体、明白)者入黑,光而不耀,清而不浮。不在黑白疏密之对比,而在超越具象之努力。

3、烂铜味

黑中可以有光,墨中也可出采。“高墨犹绿,下墨犹赪”,此为梁元帝论画语,南北朝时,画者就注意到墨可代色的道理。黄宾虹对此古法极为重视,在注解《山水松石格》时拈出此理。他重视墨色互融,更重视墨中取色。如他从焦墨、宿墨中探出“绿”来,诚为其微妙之创造。为墨一道,焦墨为难,非学力深者难降其笔,而黄宾虹善焦墨,其至于妙者,真可艳若绿云。他说:“要使用焦墨如重青浓绿,无不入化。遥遥数百年,惟明季垢道人程穆倩山水深明斯理。”经夜的宿墨,水少而凝固,也是造境之不可多得者。黄宾虹说:“宿墨之妙,如用青绿。”他每以此墨绿来创造他独特的境界。

墨中取色,实为造境。他在90岁所作《江村图》题跋中说:“山川浑厚,草木华滋,董巨二米,为一家法,宋元名贤,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笔力是气,墨采是韵。”空林散花,原是由黑墨中转出。他说:“大痴全用赭石,王蒙多用花青,不在取色,而在取气。取气也者,乃气韵。”墨色是形,墨气是神,以形写神,方能精光四射。他晚年常有浅绛山水之作,此类佳作多有朴拙沉醉的意味,色墨一体,墨中裹孕着浅绛,沉着凝重,又有纵肆之味,笔意荒率又有细谨之处,饶有文气。又有以墨为主略施青绿的山水,他的浅绛或青绿,都形貌古朴,神采焕发。他的画缘此创造一种“烂铜味”。熟稔金石之道的黄宾虹,将这种印章中的审美趣味带入山水中。

4、欲吐还吞

黄宾虹的笔酣墨饱中蕴回旋之势,烟树朦胧中有出尘之志。不似石涛的躁动,也不像垢道人的苍莽、石谿的乱柴堆积,他这里有幽深的烟雾,有沉醉的迷离,有放纵中的优雅。他的画少有大开合,却有真激荡。画不以弃迥为要,多是平常之景,在他的妙笔处理下,却有幽阒寂寞,似尘中所有,非尘中所见。

他的画有一种顿挫感。他承继中国传统书画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势”的创造,是他奉行的准则。黄宾虹的画常画得很大气,如晚年所作设色山水轴,(图八)硬朗拙实中有灵动,给人印象深刻。图写山居生活,村落掩映在丛树之中,一人从桥上过,上有飞泉、远山,凡常之景,画得声色俱佳。近视乱乱,远观层次分明、杳然深远。大气衔山,空林廓落,成吞吐往还之势。

他的画多有腾踔之势,读其画,或而有飞旋之想。如浙江省博物馆所藏之山水图轴,(图九)泉由高山两峰间滑出,斗折宛转,画下部靠中有一圆型水库,是山家常有之观,似乎带动整个画面作飞旋,山在飞,树在飞,桥在飞,泉也在飞,在飞旋中有宁定的村落,有悠然前行的隐者。总是这半壑松风,一滩流水,画来则有万般机趣。

5、松秀感

他的画受清中期以来金石风影响,然旨趣却不像金农、赵之谦等作品,很少有连续性的长线条,也少有一视可知的块面。零星的、松散的、不着形象的造型,随意婉转的节奏,短促的轮廓线,枯淡的粗点皴,拖泥带水,边际不清。凡此,使其画饶有“松秀”之韵。

碧苔芳晖,轻云靉靆,如梦如幻,边际漫漶,不着实处,似是非是,黄宾虹常在这样的模糊中追求松秀。这是浑然中的秀出。他80多岁后画越发模糊,这与其白内障眼疾有关,又非全是,最相关处乃因他的境界创造,他要于此取一种意合之法,随意婉转,老辣纵横。如他极晚之年的设色山水图轴,皴染兼带,墨色浑然,树若有若无,山若隐若现,虽受米家山之影响,又有不同风致。轻舟来归,沉重中有轻松,粗莽中有机趣,一种松秀,犹可掬玩。

要言之,黄宾虹之活泼机趣,源自于中国传统的生生哲学,生生不已,追求鸢飞鱼跃的“活泼泼地”真精神,此之为黄宾虹“华滋”论的要诠。

纯化的语言

黄宾虹是传统文人画的接续者,超越形式是文人画的宗旨,也是其论画要则。他说:“取象于笔墨之外,脱衔勒而抒性灵,为文人建画苑之帜。”超于象外、独抒性灵,黄宾虹于绘画之道的一切努力,都建基于此。

黄宾虹说:“凡画山,不必似真山,凡画水,不必似真水,欲其察而可识,视而见之而已。”他于此提出了“别峰相见”的观点,颇解人颐,他说此受到禅宗“教外别传”的启发。作此峰则非此峰,意思是不在峰中,不在笔墨中,不在意象中。文人山水之独特处有二。一不将山水当做“风景”。如果只是从山水外在形态上去参取,山水成为外在之景物,我成了一个爱山水之美、画山水之象的主人,山水成为我控御的对象,成为一道“风景”。这是与文人山水大异其趣的。文人山水,画山水,是画一片心灵的境界,画人与世界优游的感觉,此中之山水是与人相与优游之“存在”,而非为我览观之对象。故而说山非山、水非水。二不将山水当作心灵的比喻、象征物。虽然文人山水画强调抒发性灵、表达内在情感,但表现在画中的山水绝非“内在情感”的“外在呈现物”,如果是这样,山水本身只是一种媒介,从而失去独立的意义。这种符号论的解读与文人山水的事实相去甚远。

在文人画中,艺术家的心灵照亮山水,山水既不是一种对象,又不是一种徒然外在的呈现物,而是与人“共成一天”、组成生命境界的“相与”之生命,是与我“相见”的“别峰”——非以物质对象、象征符号呈现的生命之丘壑。

画此丘壑,不在此丘壑,又不离丘壑。文人画中的丘壑是由独特的形式造成的,这就是山水画的语言“纯化”问题。我在《南画十六观》中曾说:“文人画有一种超越形式的思考,变形似的追求为生命呈现的功夫。文人画的根本努力,主要在于形式的‘纯化’。因此,文人画的研究中心,在‘表达什么’与‘如何表达’二者之间,以后者更为重要。”所谓纯化,是一种提炼,是具体形象的虚拟化,物质形态的超越化,山水存在的境界化。纯化是对传统语言的纯化,对外在物象的纯化。画家在古法与外物之间流连,删汰杂质,提取最适合表现自我的笔墨、位置语言,形成自己的创造语汇。

黄宾虹“浑厚华滋”的审美理想,是通过纯化的山水语言来实现的,这促使他在与古为徒、师法造化、自出机杼中锻造更适合境界创造的形式,使他的笔墨语言更纯洁,更沉静,更内敛。境界的净化、笔墨的程式化和形式的简化,是黄宾虹重视的三个语言纯化的手段。

1、境界的净化

黄宾虹视绘画为心灵救赎之工具,“艺术救世,不可不奋勉之也”(《说艺术》)。他将艺术当作救赎人心之工具。他提倡内美,所谓“品节、学问、胸襟、境遇,包涵其广”,认为绘画具有洁净灵魂、提振人心之功能,反对徒然悦人耳目的外美。他认为画不能留于“物质文化”(意为外在形式),而须以“精神文明”为标的。他认为,“文化之高尚,尤重作风”。故其绘画之理想样态,首在有光明正大之象,有“一团和气”,不为浮薄孟浪之态。他对传统画史的勾陈,始终不脱此旨。他反对一些柔靡、浮薄、枯硬之风,也与此有关。他说:“乃至江湖浪漫之作,易长嚣陵;院体细整之为,徒增奢侈。”此即针对绘画的功能而言。

他的浑厚华滋的理想世界,是静穆的艺术境界。黄宾虹对传统美学的“静水深流”犹有心会。他说:“宋元名迹,笔酣墨饱,与会淋漓,似不经意,颇有静穆之致。”他作画,以“有一种静穆之气扑人眉宇”为高格。心不洁净,用墨无法。他说:“画用宿墨,其胸中必先有寂静高洁之观,而后以幽淡天真出之。”画者以清心洁韵照亮笔墨,复以笔墨意象出我胸襟气象。笔墨者,我之笔墨;画中气象,乃我心中气象。我以笔墨创造丘壑,笔墨、丘壑、气象在我的生命贯穿下,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深邃的性灵切入的功夫。

2、笔墨的程式化

程式化,是决定文人画发展的命脉。其突出特点就是它的虚拟性。程式化使画面呈现的物象特点虚化:它将绘画形式中的实用性特点(物)虚淡化,作为具体存在(形)的特点也虚淡化。与一般画家不同,黄宾虹现存画迹,多无题跋,也非赠人之作,也非专事创作所为,而是他的习画记录,他研究古画、揣摩笔墨、记录研究绘画的图像记录。所以他的画迹带有强烈的研究性痕迹,其中记载着他如书家临帖的记录,包含他探讨艺道的轨迹。这里包含着一种形式语言的“过滤”。他的“过滤”标准,在“以北宋风骨,蔚元人气韵”一语。此本是他评渐江画之语,为其一生奉行。就像龚半千所说的:“以董巨为规模,以倪黄为游戏。”他以元人之气韵去融会宋人之风骨,得其始基,化其风度。他说:“黄子久师法北苑,汰其繁皴,瘦其形体,峦顶山根,重加累石,横其平坡,自成一体。”又说:“学古人不能变,尽是篱堵间物。”这个“变”,就是他的“过滤”。

有一种钩古画稿,是他的“背临”,此类作品今存有数百幅。他平生经眼古画甚多,在故宫鉴画,所记读画达四千多件。他常将这些“记忆中的作品”,在每日晨课中勾勒写出,单线勾勒,不加染著,记画中位置,主要物态,空间布陈,画家题诗,甚至他人的题跋,一一录之,一如绘画著录著作,只不过是以图像来著录罢了。此类“背临”,其实是一种抽丝剥茧的功夫,并非是原样复演,他也无法做到此。其中多杂有自己的体会,或强调其画境,或重其笔墨,或在意其布陈,笔下浮出的几缕硬痕、几许物态轮廓,是他揣摩的心得。

在钩古画稿中,有一幅仿巨然之作,略其形象,唯有高树寒山之影像,全以渴笔焦墨为之,不用渲染,浮空蹑影,其雪后生香之态可见。他颇重巨然平淡幽深、野逸高朗之境。他临李成,活化其清旷潇洒之境,有几幅钩古画稿中的李成,唯有枯木寒林,前人评李成气韵飘渺欲仙、骨力矫矫如游龙、神彩霏霏如翥凤,均通过其几缕笔痕去捕捉。他揣摩范宽,重其雄奇老硬,而高朗宽厚亦在其中。

这其中还包括不少“以别人的眼看古画”一种,这又多了一层“过滤”。如他平生好渐江、邹衣白、恽香山之作,他常透过这几位近世大家的眼去看前代宗师之作,如钩古画稿中有数幅橅写香山之作,而香山又是揣摩前代大师之作,如橅董巨,橅二米,黄宾虹于此着意,层层过滤后的影迹,成为日后累积其艺术大厦的基本语言。

这其中包含着开阔的意绪回旋空间。如一幅藏浙江省博物馆的画稿,题云:“此大小米家法也,垢区、鹰阿往往以焦笔为之,亦淹润有致。”在画的下部渴笔焦墨勾画出几缕痕迹,上部天空略擦些墨影。初视与二米的画法没有任何相似处,水气很重的漫漶,在这里变成了焦枯,烟云飘渺的质态在这里脱化为硬硬的墨影,这其实是程邃、戴本孝两位黄宾虹乡贤心中的米家法,黄宾虹深然之。所取长天云物、脱略山川之风姿,究其本,还是米家法的核心。程、戴二家的风范,得于米家法的真传,却带入了黄宾虹的“生命方程”中。当然,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他直接临摹前世宗师之作。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大量黄宾虹家人所赠临摹画稿,这里可以看出他步武宋元的痕迹。

他还有大量的写生画稿,当然不是实景的速写,视其笔下所出,与所对之景,几无任何相似之处,细视之又有几分相似,它画的是他心灵的影像,外在物象是刺激艺术家的兴会之资,而他所要画的不是外在之景,而是心中之“兴”——他真实的生命感受。他临戴本孝画,录其诗云:“何处无深山,但恐俗难免。更上数层峰,此兴复不浅。”这个“兴”也是他的目标。他常常以香山法、渐师法、北苑法、大痴法、云林法等等,去画朝夕晤对之山水,将古法、实景与自己的意兴三者打成一片。他曾谈到此一体会:“近悟于古迹与游山写稿,融会一片,自立面目。渐觉成就可期。然全以笔墨用功为要。”(1947年与朱砚英书)

黄宾虹一生创立了不少山水语言,这些语言虽然与传统有密切关系,但纳入到他的语言系统中,便赋予新颖的内容。如他对笔痕的强调,给人留下极深印象。他说:“下笔便有凹凸之形,此论骨法最得悬解。”这本是董其昌论艺之语,一笔之下,如在四天无遮的宇宙中划下痕迹,于是便有了沟壑,便流出自己心灵的端绪。他晚年的画就从重骨骼入手,以矫南宗后学之流弊。他通过观察外在物象,所悟出的“雨淋墙头”,成为他画中的一个程式,其实就是强调润而不失其梗概。他有诗云:“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如他引黄山谷“如虫蚀木,偶尔成文”,做起点阵行当,点点积起。如虫蚀木的点法,也成了他的笔墨语言。其《溪山柳亭》图轴,画的是湖边柳意,此极平常之景,在他则画得很有趣味。画多用点法,有虫蚀叶之象。点与线,线由点出,从点入手,即从根源入手。画之深厚,非点则无以积之。这是深通画理之观点。

他的夜行山,更是他的当家语言。他说:“夜行山尽处,开朗最高层。”在夜行之山中寻求熹微的光明,夜行见山顶,光亮沿其边,月黑星稀亦如此。他说宋人最善此道:“北宋画多浓墨如夜行山,以沉着浑厚为宗,不事纤巧,自成大家。”此语言是大白若黑中的转换,在浑然天成中的萃取,在厚密深重中对松秀的把玩。

3、形式的简化

他的画,一如孔子评《易经》时所说,在“洁静精微”中。大道至简,黄宾虹在晚岁对此理体会愈加深刻。他对简淡一法期许极高,他说:“画非精工无以明其理,非简淡无以全其真。”在他看来,画史的发展,就是一个趋于简化的过程。唐人尚繁冗,尚有刻画,宋人去其刻画,而出以心灵之法,但笔墨意象尚繁。“元人简逸,三笔两笔,无笔不繁。”明人更加简括。当然,简不是对笔墨繁多的厌倦,而是水墨画发展的趋势所使然。其实,水墨画取代丹青,蔚为中国画正宗,就是为脱略形似而设的。

简,是一种形式状态,而“减”则是达于“简”的工夫。数十年里,他纵心笔墨、泛观物象、自造丘壑的工夫,就是在“做减法”。去辙迹,遗形貌,脱略山水之迹,推原笔法之妙,化物象组织为笔墨意趣,变丘壑呈现为灵心节奏。他对宋画近视不类物象、远观景物粲然之法,尤有会心。黄宾虹的画虽脱略其象,但并非走向抽象,他说今世之欺世盗名者,必托之以无常形者也,在抽象上下功夫,终同小儿之戏,不悟画之高妙之境。

他在揣摩古法中“做减法”。他推崇云林的减法神工。他说:“要知云林从关仝、荆浩入手,层岩叠嶂,无所不能。于是吐弃其糟粕,吸其精华,一以天真幽淡为宗。脱去时下习气,故其山石用笔,皆多方折,尚见荆关遗意,树法疏密离合,笔极简而意极工,惜墨如金,不为唐宋人刻划,亦不作渲染,自成一家。”荆关遗意,不可能不高,云林学其法,纵然再高还是他人法,一出于云林之手,还是要删其层岩叠嶂,汰其层层幽深,以一笔之痕,当荆关之重峦,出一湾瘦水,便是前代大师之万壑松风。也无刻划,也无渲染,他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抽出简淡的意象世界,抽出他的云林家法。

工于意而简于笔,遗其貌而取其神。这是黄宾虹论“简”的持守。他“做减法”,不是减笔墨,减构图,减少意象的呈现,而是意思超脱,迥出物表。“简”,或近禅家的心灵的不执著、不沾滞。他说北宋“简之又简,皆从极繁得之”。不是画面构成的繁简,而在取意之简。他说:“龚半千言,宋人千笔万笔,无笔不简,元人三笔两笔,无笔不繁。古人重笔,不论繁简,繁简在意不在貌也。”以意统之,不在刻划,不在吴装时习。

他在做减法中,修炼自己心灵的“损”道,也即拙道、无为之道、云淡风轻之道。他的笔墨深厚,他的理论累积深厚,晚年他的意想世界更深厚。勃郁的生命状态,在沉潜的灵渊中涌动。他论云林云:“其画正在平淡中出其无穷,直使智者息心,力者丧气,非巧思力索可造也。”心如大海,不增不减,风来无咆哮,浪去见清流。数十年里,黄宾虹醉心于山水之道中,似乎他每日都在画中行,但与同时代的很多画家比,他的“画家”的感觉、“创作”的意识最淡,或云其画如西人之“无标题音乐”,他的数千作品,如书家临帖之作,只是逸笔草草,无一字之题,甚至无一山可象,允当习画之功课、参悟之凭藉,一如八大山人所说的“涉事”——他弄笔墨,是来做这件事,这件如一日间坐行起卧的事而已。由此亦可见其心意的云淡风轻。或有谓是黄宾虹之遗憾处,我倒以为正是黄宾虹之精警处。半千说得好:“画到无画,是谓能画。”太把自己当画家,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画家。

后 语

质言之,黄宾虹不是没有可议处,他是一位有很高学养的艺术理论家,但其理论与实际的创作间,时有不相吻合处。理过其辞、以学问为画,多少也伤害了他的意象创造。他追踪古法的过程,是为了立自我之法,但为古法所执,在他的画中不是没有显现。即就其理论而言,也有重复处、因袭处、不够圆融处。但黄宾虹是中国近百年罕有其匹的画家,他的独标清流的抱负,有深通中国哲学思想的智慧,有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穷幽入微的理解,尤其在笔墨一道的研究所得上,上穷数百年,未有其人,他的研究结论,是对中国绘画传统的绝大贡献。他一生如此执着地探求他所认可的艺术道路,执着到有些僵化,所留下的书画之迹,记载着一位真诚的艺术家的灵魂和艺术水准,与那种浪得其名的所谓大师划然有别。黄宾虹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又开启了通往中国传统绘画智慧世界的路径。

这里是智慧的“渊薮”。

选自朱良志主编《内美静中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北京墨轩臻品艺术 | 传承文脉·印艺互联

主攻学术·挖掘新人·引领收藏

图文|网络

头条资讯
新四军女兵分集剧情介绍,新四军女兵全集爱奇艺 秦海璐和王新军专访视频,秦海璐王新军相识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惠英扮演者,《平凡的世界》中惠英的扮演者 雪地靴配啥裤子好看,雪地靴配什么裤子穿 谍战片演员大全,谍战剧演员排行榜 陈志伟扮演者麦当劳
卫壁扮演者 石秋果扮演者 广西影视刀锋战士简介,广西卫视热 千亿男总裁抢救无效宣布死亡,千亿 小昭陈秀丽波斯装,陈秀丽是谁 爹妈满院赵春红扮演者
我国草莓品种,中国主要草莓品种排名 傅梅城东阳哪里人,傅梅城 华策 硒鼓加粉打印机的日常使用方法,怎样给硒鼓打印机加粉视频 五台山黛螺顶有多高?,求一份五台山黛螺顶景点介绍 - 马蜂窝 YOTTOY品牌介绍 舞霸王官方旗舰店是正品吗,舞霸王官方旗舰店官网
5g网络和4g网络有什么区别?5g网络 养胃的 水果,养胃水果10强排行榜 安牧丹旗舰店是正品吗,安牧丹旗舰 虎阁户外自营旗舰店是正品吗,虎阁 北京口腔牙科最好的医院,北京市看 rnw如薇旗舰店是真的吗,rnw如薇旗
剑侠情缘手游0级外装获取方法视频,剑侠情缘手游0级外装获取方法大全 九块九的东西还包邮是怎么做到的,九块九包邮啥意思 支付宝举报不良信息方法有哪些,支付宝举报不良信息方法是什么 支付宝举报不良信息方法有哪些,支付宝举报不良信息方法是什么 叫老师师父,叫师傅怎么叫好听 支付宝举报不良信息方法有哪些,支付宝举报不良信息方法是什么
顶级游戏鼠标品牌,游戏鼠标十大排 著名的佛经书有哪些?佛教十大著名 广州市的名胜古迹,广州的名胜古迹 真正水鬼的图片,世界十大鬼船都有 什么牌子的护发素最好用?十大护发 世界各地美食大全名称,世界各地的
留言跟帖
热门文章
日榜 周榜
1 毁容女孩的爱情,毁容女孩的爱情故事

污姐最近闲的蛋疼,于是看了一部狗血淋漓而又辗转反折剧情天翻地覆大变化,让你想的到开头,被结果惊呆了的韩剧。此剧非普通花痴美少女的欧巴剧,也没什么浪漫的剧情。全剧只有四集,一条导火线说到底,胜似家庭伦理剧而带点儿悬疑,气氛紧张紧凑紧致(瞎说懵逼脸)。里面有很多对称尽头和承上启下的镜头都灰常喜欢,逻辑清...

2 人生刘巧珍的扮演者,《人生》刘巧珍结局

原创2023-04-05 20:33·室月舒唅看完第27集《人生之路》,还是对剧中的人物蛮有感慨的。之前写过《人生之路》中的几对情侣,除了刘巧珍和马栓一心想要给女儿莹莹看病之外,高加林和黄亚萍复合了,高双星和陈秀礼生了孩子,做了一对准父母。唯有一对CP让人意难平,刘立本的三女儿刘巧玲是三姐妹中学习最...

3 tvb最受欢迎男角色,tvb最受欢迎男主角

港剧30年(gangju30nian)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电影式的拍摄剪辑手法,干脆利落的光影迭进,2012年,《飞虎Ⅰ》的惊艳我至今还记得。无可置疑,这是TVB最好看、最带劲的男人戏。今天,就说说这部酣畅淋漓的《飞虎Ⅰ》,重温港剧警匪片那一缕渐渐黯淡的辉煌。★ 飞虎Ⅰ:救命与救心谁说电视剧不可以...

4 陈欣予演过何以笙箫默吗,陈欣予何以笙箫默许影

1 基本资料 基本资料姓名陈欣予生日11月24日身高168cm体重45kg爱好跳舞、健身、美术、电影、旅游、看书院校复旦视觉广告学09级本科手机18616572693(经纪人:Tina)邮箱tinachy10161001@163.com2 主要作品 剧名导演角色电视剧《老板来了》李海蜀黄彦威胡娜《何...

5 飞哥战队文慧,电视剧飞哥战队视频

(电视剧《飞哥战队》开播 王文思变身热血“抗日青年”)(电视剧《飞哥战队》开播 王文思变身热血“抗日青年”)(电视剧《飞哥战队》开播 王文思变身热血“抗日青年”)(电视剧《飞哥战队》开播 王文思变身热血“抗日青年”)娄底新闻网讯 日前,由王俊彭、袁文康、许瑶璇、王文思等联袂出演的热血青春抗战剧《飞哥...

6 铁梨花 陈数,铁梨花第02集陈数巍子

大家好,我是让你睡好,没有烦恼,每天哄你睡觉的贴心小棉袄--弗瑞姆美女帅哥天天好,小弟弗瑞姆,求关注、点赞、转发、评论,想了解什么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嘤嘤嘤打"铁梨花"或称打"铁花",是流传于京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社火",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与采矿炼铁史同步兴起……"打铁梨花",已有千...

1 新四军女兵分集剧情介绍,新四军女兵全集爱奇艺

新四军女兵中国大陆30集《新四军女兵》是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投资制作,并由丁黑执导,赵子琪、黄维德、刘威葳、王新军、赵春羊、阎娜、朱锐等主演的军旅偶像剧。该剧抗日战争之际以向瑞云为代表的一批青春热血的女兵加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在经历战火硝烟的洗礼后,这些钢铁玫瑰美丽绽放,谱写一曲红色的青春战歌。该...

2 秦海璐和王新军专访视频,秦海璐王新军相识

2011年,电视剧《独立纵队》在浙江开机。秦海璐出演女一号“李淑蔚”,扮演男一号“孟云霄”的,是著名演员王新军。两人在戏里是一对情侣,惺惺相惜。时年33岁的秦海璐是辽宁省营口市人,11岁考入当地青年京剧团。1995年,秦海璐携京剧《天女散花》出访日本26个城市,连演40场,引起轰动。她在舞台上挥动的...

3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惠英扮演者,《平凡的世界》中惠英的扮演者

平凡的世界惠英是谁演的惠英扮演者惠英孙少平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追到44集,终于盼到了美美的惠英嫂(范艳扮演)的围脖,当演员真易,不仅要长得好看还要戏演得好,就连口音也是说改就改,重庆美人摇身一变河南婆姨,就是那么有戏! 不过这个惠英嫂也太老太难书里的惠英嫂算起来也就27.8岁不到30的样子,正是一个女人...

4 雪地靴配啥裤子好看,雪地靴配什么裤子穿

宝宝们,今天小柒给大家说说雪地靴的穿搭吧。这些天北方的MM们陆续开始上棉服了,雪地靴成了冬天最保暖的利器,小柒也喜欢这种温暖厚实的靴子,可是看到街上的妹纸基本穿雪地靴都是搭配打底裤,不是不好看,只是看多了没新意。我们没有大长腿如何将雪地靴演绎得美美丽的呢?牛仔裤+棕色卡其雪地靴是时候该给自己准备一...

5 谍战片演员大全,谍战剧演员排行榜

我的公号是读史谈视,我的主业是谈谍战。谍战作为一种类型片,既有着身后的文化底蕴,也有着广泛的影迷基础。看说谍战有一段时间了,说谍战也有一段时间了。今天整理了94位演员的302部谍战片目录,以飨读者。为了便于归类,以主演作为分类标准,演员交叉重复的不统计在内。鉴于篇幅所限,剧情梗概就不再罗列了,有兴趣...

6 陈志伟扮演者麦当劳

七十年前,这里门可罗雀,荒烟蔓草,人迹罕至;七十年后,这里繁花似锦,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同样宽阔的道路,同样碧绿的行道树,同样的别墅小区,分不清哪里是城市,哪里是乡村。在南村镇坑头村,记者看到,这里已经建设得如城市社区般。在村里,陈规陋习不见踪迹,新村民居窗明几净,公园里树影婆奖,小湖中鱼游波漾,成...

关于新趣头条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新趣头条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备案号:赣ICP备2022011427号-2 技术支持:娱乐资讯